文汇网讯(记者 顾一琼)上海社科院昨天(31日)发布年度《上海民生民意民情系列报告》,围绕“社会保障”与“医疗健康”主题,调查总样本数为2031份。结果显示,社会保障方面,有超过三成市民缴纳了补充保险,超过四成市民主动购买商业保险;医疗健康方面,就医“排队时间长”下降明显,“检查费用”和“药品价格”遭最多吐槽。
调查受访对象中,“30岁及以下”占25.8%,“31-40岁”占34.7%,“41-50岁”占22.6%,“51-60岁”占11.6%,“60岁以上”占5.2%。户籍为“上海本地户口”的占76.0%,“外地,有居住证”的占19.5%,“外地,无居住证”的占4.5%。
超四成市民主动购买商业保险
调查中,有90.7%的受访市民至少参加了一项基本社会保险。其中,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率最高,分别为83.3%和82.3%。其次是“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参保率分别为66.9%和59.8%。
按单位性质分,“三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员工的参保率相对较高。两者在“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上的参保率均超过90%,在住房公积金与失业保险的参保率上也都超过了70%。
调查发现,33.2%的受访市民至少参缴了一项补充保险。“机关事业单位”的补充保险缴纳情况最佳,“补充养老金”和“补充(住房)公积金”缴纳率均超过30%,“补充医疗保险”也达到25.8%。
超过四成市民主动购买商业保险,31-40岁的高收入者、“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是各类商业保险的“购买主力”。调查显示,23.4%的市民购买了“健康医疗保险”,21.9%的市民购买了“养老(人寿)保险”,9.8%的市民购买了“储蓄保险”。
期盼“二孩特别津贴”呼声最高
调查中,62%的市民表示今年曾使用至少一项社会保障金,医保使用率再居首位,达到45.6%;其次为养老保险(23.7%)和住房公积金(20.5%)。此外,生育保险金使用率也同比上升。
在市民最希望的养老方式中,“居家养老”以70.8%的选中率高居首位,而选择“专业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方式的比例分别为35.80%和34.30%。
在养老费用来源方面,“养老金”和“自我储蓄”的选中率最高(分别为71%和59.8%),选择“子女赡养”和“养老商业保险”的也分别占21.1%和15.1%。
国家出台“全面二孩”政策之后,“经济压力”和“时间精力限制”和“个人职场压力”,已成为影响市民生育意愿的主要障碍,其选中率分别为74%、55.6%和34%,另有21.4%的市民提及“观念变化”的影响。在“观念变化”选项中,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者以47.6%的选中率远远高于其他组群。这意味着,高收入者的生育观念改变更为彻底。
关于最期盼的配套育儿支持政策,“生育二孩特别经济津贴”“延长产假”和“保留生育妇女无薪职位”三项分别有75.4%、52.5%和52%的市民选中。此外,还分别有36.7%、32.5%和31.8%的市民选择了“二孩家庭房屋置换税费优惠”“丈夫陪护假”和“0-3岁儿托机构建设”。
“检查费用”遭最多吐槽
调查显示,市民在三甲医院初诊比例上升,老年群体的分级诊疗意识明显更强。
当发生一般疾病(如感冒、发烧、咳嗽等)时,34.5%的市民按照分级诊疗流程选择先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地段医院,但也分别有24.1%和24.7%的市民选择直接到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初诊。
就医过程中,“多做检查”成为市民抱怨最多的问题(占43.1%),与2015年首期数据相比上升23.9%。此外,“开贵药”(29.0%)、“多开药”(占24.5)和“检查太分散”(占14.6%)等“抱怨”也分别同比增加了12.8%、11.8%和5%。不过,“排队时间长”(占19.4%)、“医生不耐心”(占13.2%)和“住/出院手续复杂”(占3.2%)均出现了同比下降趋势。尤其是,“排队时间长”问题从2015年的38.6%降至19.4%,情况改善非常明显。
在医疗服务价格方面,“检查费用”和“药品价格”遭市民吐槽最多,其选中率分别达42.8%和25.4%。其次是“专家挂号费”和“住院费用”分别占10.9%和10.5%。
对于现行医疗保障制度需要改善的方面,分别有60.1%和48.4%的市民选择了“缴费率过高”和“报销比率低”的问题。
对于医疗卫生服务最该提高的方面,分别有41.2%和41.0%的市民选择了“医生技能”和“治疗效果”,远高于其他几个选项。这说明,提高医生技能和增强治疗效果广受市民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