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28日,都是嘉善高铁新城一个特殊的日子,项目开工和企业签约都会在这一天同时进行。自与嘉善县人民政府签约以来,嘉善高铁新城在3年里华丽蜕变,除了城市建设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外,产业发展上更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今年的“5·28”,诸多知名企业的到场彰显出的是嘉善高铁新城对企业与日俱增的吸引力。
2015年底,嘉善高铁新城内的上海人才创业园一期建设竣工之后,就有40余家企业陆续签约并完成注册,其中包括如浙江众兆、众上集团、费舍尔物流等龙头企业。园区产业负责人强调“招商还在进行”,今年计划逾百家企业可完成入驻,吸纳员工近2000名。
有着“接轨上海第一站”之称的嘉善高铁新城,优势得天独厚:距离上海仅70公里,高铁仅需20多分钟。3年来,在嘉善县人民政府与华夏幸福共同合作开发的过程中,嘉善高铁新城引入诸多新兴产业,为“产城融合”的新格局夯实了基础。而上海人才创业园,更是凭借优越的园区配套环境和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成为承接上海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动嘉善县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引擎,被誉为“嘉善创新发展的主要抓手”。
进入2016年,嘉善高铁新城继续把握机遇,顺势而为,积极推动其产业新城平台模式的升级与“产业优先”战略的实施。依据浙江省“十三五”规划对七大万亿级大产业的战略布局及嘉善县“十三五”规划,嘉善高铁新城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实施为契机,加紧发挥嘉善县的区位优势,结合嘉善产业优势和产业发展方向,加强与上海高校、孵化基地、科研院所对接合作,推动诸多高端科技创新成果在园区的转化。
园区所提供的一站式服务,则是保证入驻企业得以全力以赴发展的关键。3年来,通过打造服务平台,嫁接内部与外部的资源,嘉善高铁新城将科技驱动与资本驱动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并建立服务器吸引海外高投资创业人才,打造全流程产业服务平台,将空间、金融、科技、政策、人才、培训社交等资源粘合,形成产业与社会资源线上与线下的联动,实现产业新城服务的不断升级。不仅如此,园区还不断完善产业、医疗、教育、居住、旅游等配套,为高端企业和人才导入创造条件。例如,嘉善高铁新城正加紧建设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善实验学校,为扎根嘉善的创新人才提供优质教育保障。校方直言“看中与华夏幸福在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的无限可能”,也让园区的发展不再有人才短缺的后顾之忧。就在今年3月底,位于上海人才创业园内的嘉善县人才创业服务中心正式揭牌,为入驻上海人才创业园的企业与创业者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在打造产业新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将创新成果转换为产业最为关键的一环。为此,华夏幸福提出“全球技术,华夏加速,中国创造”的科技商业化路径,建立起“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产业新城”的产业培植链条。在上海人才创业园,华夏幸引入太库、并投资收购了火炬孵化,两大孵化器共同为创业者项目后期商业模式的发展提供创新基础,给创业者提供了加速成长的土壤。
华夏幸福助力嘉善“县域经济”腾飞
作为国内领先的产业新城运营商,华夏幸福的产业创新实践,已经成为推动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新常态”之下,为推动所在区域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华夏幸福明确了“产业优先”核心策略,整合全球资源,从产业研究规划、产业招商导入到产业服务运营,为产业新城所在区域提供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的综合解决方案。
在推动区域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华夏幸福坚持“一个产业园就是一个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为区域打造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强的高端产业集群。公司聚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文化创意、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商务、节能环保等12大重点产业,通过“创新驱动+资本驱动”的双轮驱动方式,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群集聚,逐步构建产业平台生态系统。
目前,华夏幸福已与4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结成战略联盟,与30多家科研院所达成校企合作,与100多家研发机构深度对接,其中包括清华大学、中科院、航天科技集团、京东方等多家产学研龙头;已在全国30余个产业新城中,形成近百个区域级高端产业集群。
而嘉善高铁新城,正是华夏幸福产业新城模式的成功落地。近年来,区位优势显著的嘉善一直以主动接轨上海、融入上海作为发展的指向,希望通过与上海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融合,将嘉善建设成为开放合作的先导区。
位于嘉善南部的嘉善高铁新城,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区域规划、产业、人口导入等方面,对嘉善县希冀的产城互动新格局形成了颇具分量的影响力。不仅如此,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环境也让嘉善成为众多客商竞相追逐的“宝地”,新理念的产业新城建设和运营模式正吸引着众多投资者。
嘉善县“十三五”规划指出,“我县作为沪浙门户,所处上海大都市毗邻区块,是国际国内贸易改革与投资便利化及创新的核心区和叠加区……应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和条件,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合作,迎接新一轮经贸竞合发展机遇”。可以预见的是,嘉善高铁新城对嘉善产业的带动、升级,最终将令嘉善成为县域经济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的“样板”,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创新引擎。
袁婧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