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玻璃博物馆设计新馆开门迎客。现场展出的创意新作为人们提供一个结合了生态设计和传统手工艺制造的全新视角。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上海共有2座综合性科普场馆、55座专题性科普场馆和250个科普基地,每8万人拥有一座科普场馆,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记者昨天从上海市科委科普处获悉,去年有6000万人次参观了上海的307家科普场馆,其中上海科技馆每天游客超万人,而有些场馆日游客不足10人。科普场馆建设作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一个支撑,在数量已经达标的情况下,势必要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了。
“常展常新”,距离不是问题
如果以远近论英雄,上海玻璃博物馆的起点并不好,它距离最近的地铁站还有3公里,不过这并不妨碍它成为热门的科普场馆。玻璃博物馆展览部负责人杨昕说,去年接待了13万人次游客,最多一天有上千名游客,今年开放2000平方米的新馆后,游客数量预计能翻番。全国唯一一家儿童博物馆去年接待游客26万人次,逢年过节时常常启动限流措施。上海科技馆更是名声在外,今年春节期间累计接待游客14.38万人次,每年参观人数以两位数增长。
尽管这些热门博物馆规模大小有别,位置也不相同,不过他们能吸引“回头客”的手段都是布展用心、常展常新。比如,玻璃博物馆最近将孩子们的图画作品吹成玻璃的活动,就是向美国塔科马国家玻璃博物馆“取经”学来的。杨昕表示,拥有自己的创意团队,是保持“热度”的秘诀。
另有一些本应很吸引人的场馆,由于多年疏于管理,以致门可罗雀。上海动漫展览馆虽有三毛漫画真迹、大闹天宫动画片和还原手冢治虫作画室等展品,却只是简单地陈列,孩子们感觉“10分钟就能逛完了”“看不懂,不好玩”。现场一位妈妈说:“本来是充分展现想象力的地方,可是灯光这么暗,怎么提起孩子们的兴趣?”
上海昆虫博物馆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尽管其储藏的动植物标本数量在业内堪称一绝,但奈何架不住展品数十年一成不变。
“与其‘羞答答’地等游客上门,不如主动宣传增加知名度。”荣获全国优秀科普教育基地的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负责人表示,“不过口碑不好,前期宣传再卖力也白搭。”
“第二课堂”教育功能亟待开发
“我们馆的正式员工都要有教育方面的相关背景。”上海儿童博物馆一位吴姓工作人员说,这种学识背景体现在日常与游客打交道的方方面面,因为来这里的大多是儿童,与他们对话、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都有“门道”。
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表示,从单纯的展示到开发教育功能已经成为全球博物馆的主流发展趋势,不管是大英博物馆还是美国国家博物馆,都承担着“第二课堂”的责任。瞄准国际趋势,儿博馆结合他们的热门展示项目“造浪台”,正在开发一套儿童船只识别课程。
为了“走出去”,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主动找到有志于航海特色教学的中小学合作,为了吸引孩子们把课堂搬到博物馆内,他们必须苦练“内功”,提供学习服务。
5年打造“一馆一品”特色
科普场馆如此之多,市民如何能记住它们,并在需要的时候用上它们?市科委提出了用5年时间打造“一馆一品”的计划,让每个场馆的特色体现出来。上海都市菜园是光明集团下属一个让市民体验种菜的地方,阳台蔬菜搞得有声有色,在“一馆一品”建设中,他们就将继续发扬这一特色,让人们一在阳台上种菜,就想到来这里看看。
免费曾是吸引人们走进科普场馆的手段,目前上海仍有三分之二的科普场馆实行免费开放,不过儿童博物馆工作人员也指出,以目前科普场馆发展现状来看,门票并没有成为阻碍市民走进科普场馆的绊脚石,相反,一些收费场馆由于服务好、更新快而客流源源不断。曹宏明也表示,公益并不等于免费,今后要探索多样化经营,让科普场馆充实自我,更好地为市民服务。
文汇报记者 沈湫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