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征南
15日,公安部刑事侦查局打拐办开发的手机App——“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正式上线后,引发广泛关注。不过,目前该软件仅限于全国一线打拐民警使用。昨天,公安部刑侦局官方微博再次发文,对父母该如何“使用”这款“神器”进行指导:“如果孩子失踪、被拐,第一时间拨打110,警方经过判断后,有可能将孩子的信息在平台发布,实现精准覆盖。”
对此,记者昨天下午采访了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范斌。在她看来,该平台的上线有效推进了我国打拐社会化的进程,但在后续推进中,仍有责任认定、风险评估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完善。
效果:速度快+范围广
平台该如何使用? 记者从有关民警处获悉,打拐民警进入平台后,在信息页录入孩子姓名、性别、生日、年龄、发型、身高、体重、丢失时间、丢失位置、负责刑警、联系电话,并附上孩子照片,点击发布,平台会在第一时间通过“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官方微博等新媒体以及高德地图等移动应用软件,自动将信息推送到儿童失踪地周边的相关人群,失踪1小时推送至事发地周围100公里,2小时200公里,3小时300公里,超3小时会推送500公里。
“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微博目前已公布5名失踪儿童的信息。截至记者发稿时,有1名儿童被救,2名儿童确认遇难,还有2名儿童暂无进一步信息。记者从解救彝族女童吉斯么吃作的河北衡水刑警队获悉,13日17时,衡水警方接到报警称,有彝族同胞发现2岁女儿突然没了踪影。接警后,专案民警立即启动搜寻程序,发现1名男子有拐卖儿童嫌疑,但已不知去向。当天22时,“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微博对外发布女童被拐消息。随后,信息迅速在衡水及周边广泛传播。最终,被拐32个小时后,在警方的努力和山东德州出租车司机的帮助下,犯罪嫌疑人落网,女童成功获救。目前,在“打拐神器”上,该案的状态为“已结案”。
“信息发布的第二天,已有深圳的居民打电话向我们提供线索,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速度快、范围广,我们需要这样的‘神器’。”使用过该平台的四川古蔺县刑警队王警官告诉记者。
亮点:高科技+社会化
“被拐儿童的解救需快速作出反应,速度是该平台的一大优势。覆盖范围上,传统的追踪是警方凭借已知线索来判断追踪方向,但经验判断有一定的限制。有可能孩子就被拐到了警方没想到的地区。平台并非节点传播,而是圆形覆盖,向四面八方传播,几乎无盲点。”范斌说。
范斌认为,该平台最大的亮点还在于高科技与社会化的结合。“从我国法律上说,警方承担着打拐的重任。但从国际打拐案例上看,社会动员是一大趋势。面对狡猾的拐卖儿童犯罪分子,有时侦查半径有限的民警会觉得有力使不上,如同‘赤手空拳’。希望该平台能够像美国的‘安博警报’一样,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协助警方寻找线索,扩大警方的侦查半径,提高打拐的效率。”
范斌表示,欧美多国在坚持儿童利益最大化的大原则下,尽管在失踪儿童解救上也有失败案例,但他们一定尝试过所有可能的办法。我国应该向他们学习,利用所有可能的办法进行打拐。她希望平台能成为我国儿童安全的福音,成为打拐社会化的福音。
推进:相关培训+责任认定
根据平台启动现场的相关介绍,经过县级公安机关甄别,符合信息发布要求的,办案民警可即时发布失踪儿童信息,但并非所有失踪儿童的信息都要在平台上公布。若警方已掌握拐卖案件相关线索,就不会公布。平台主要针对儿童失踪后公安机关没发现有价值线索而犯罪嫌疑人有可能带着儿童快速逃离的情形。此外,像孩子在商场走失,公安机关需要发动群众收集信息时也可发布。
范斌从平台的基本介绍分析,甄别并发布信息最关键的环节就是一线打拐民警,接到相关警情后需要迅速判断:这是一起被拐案件还是走失案件,抑或孩童落水案件?案件的紧急程度?立刻发布还是暂缓发布?“对一线打拐民警而言,平台的使用是一个考验。”范斌说。
在她看来,对发布信息的民警应该设立“免责”条款。“有时,报警信息确实很难第一时间判断真假和轻重缓急,若是有人虚报或者夸大案情,民警将孩子失踪信息发布到平台上会在社会引发虚惊。此时,若是因此批评民警或者追究民警的责任,可能会破坏一线打拐民警工作的积极性。”范斌还建议,除了微博、地图,平台应尽快连接微信、QQ、短信等其他常用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