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广州国际马拉松赛事中,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跑步爱好者。(均资料照片)
文汇报记者 张小叶
71岁的童文元保留着每天跑步的习惯,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12年。他的头发已经全白了,但身材挺拔,神采飞扬。“今天早晨我跑了10公里。”他看着窗外阴云密布的天气,语气里有几分遗憾,“本来打算下午再跑15公里的,但下午可能会下暴雨,不一定跑得成……”
童老先生对跑步的热爱,令他所有的家人都引以为傲。连他6岁的小外孙女都说:“我外公可厉害了,他拿过许多奖章。”
相比12年前在世纪公园孤独的跑圈,现在童老先生的跑步可“有劲”多了:他参加了好多个跑团,几乎每天都要跟跑友会面;他报名参加世界各地的马拉松,一边跑一边看遍了各国美景;他甚至“新潮”地玩起了微信,每拿下一个“成就”,一定会在群里“晒”给跑友们看看。
在中国最大的运动类社交网站“咕咚网”CEO 申波的回忆中,跑步热大概起源于2008年,并在2012年左右开始“井喷”。在这之前,运动与民间的距离还很远,“人们耳熟能详的运动明星,都是竞技类的,比如奥运冠军。少有来自民间的”。
而现在,一个“全民跑步”的时代已经到来。今年4月17日,2016上海国际半程马拉松开跑,参与人数高达12000人。这只是跑步热现象的冰山一角,以北京为例,2010年,马拉松比赛花了5个月才报满;2015年,超过6万人报名马拉松比赛,中签率不到50%。来自官方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共进行了134场马拉松比赛,参赛人数突破150万人次。
2014年10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46号文),其中明确指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力争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将这个数字转化为真切的、有血有肉的目标?如何将中国体育产业的重心从“竞技体育”转向“全民健身”? 相比政府牵头、官方推动,民间自发的尝试是更为重要的推动。
“草根明星”:健康美的“引路人”
正在清迈跑马拉松的杨艺。
如果不是因为热爱跑步,21岁的女生杨艺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但现在,她却是一个拥有着近3万粉丝的“草根明星”。
在拥有4000万用户的、中国最大的运动类社交网络“咕咚网”上,杨艺以“小七关”为昵称,为自己建了一个主页。在主页上,杨艺几乎每天都会发布与运动相关的动态:跑步的里程、运动的美照、健身的常识……杨艺毫不吝啬地将跑步带给她的“健康之美”发布在网络上。她深知,“小七关”备受推崇的原因,不仅是表露于外的美,更是支撑着这种美的生活方式。
一直到2014年8月,杨艺还是一个跑800米都会喘气不止的女生。她练习跑步的动力,是社交网络上刚刚流行起来的“约跑”活动。所谓约跑,顾名思义,就是一群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定期地自发举行各种形式的跑步、定向赛等活动。杨艺试着在网上报了一次名,跑过之后感觉很好:“不管你跑得有多慢,总有人会陪着你,鼓励你。可以说,是‘约跑’让我爱上了运动。”
由于热爱“约跑”,杨艺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成都某跑团的团长。每周四,这个跑团会雷打不动地在一个地方集合,大家做完热身运动,结伴开始5-8公里不等的长跑,结束后再找个地方聚餐。杨艺非常喜欢这种全新的社交方式,“过去,朋友圈里晒吃喝、晒酒,聚会就去KTV什么的,现在大家约跑步,觉得很健康,氛围更好”。
事实上,根据尼尔森发布的 《中国体育人群研究调查报告》 显示,“社交”功能的调动,是运动成为新时尚的最大原因,近六成受访体育人群表示,会在朋友圈或微博等社交平台晒出运动照片或者运动的成绩。
“运动是一件枯燥的、锻炼意志的事情,因此,要让人们坚持运动,需要给他们一点鼓励。”“咕咚网”CEO申波说。2009年,他创立“咕咚网”的初衷,就是“让运动变得更好玩”。从晒图分享、线上比赛到线下约跑、草根造星,这种一点点累加的娱乐化因素,最后取得了惊人的效果:一张张晒图,一个个赞,实质上正在真真切切地推动着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杨艺的第一次马拉松赛是在暴雨中的都江堰。那个时候,她经验不足,没留意天气,也没戴防雨帽。结果,刚刚跑起来,天上就开始下暴雨。本来,为了这次“处女跑”,杨艺特意事先打扮了一下,幻想着自己跑到终点的样子,“美美的,会有人帮忙拍照”。没想到暴雨一来,妆都花完了。想到这一幕时,她仍然忍俊不已。
事实上,作为一项极限运动,备受跑步者推崇的马拉松比赛,具有一定的风险和诸多注意事项。每年,跑马比赛都会出现少数因体力不支而受伤甚至死亡的跑者,因此,在跑步过程中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防患于未然是极为重要的准则。
几乎每个人在第一次跑马拉松的时候,都会走一些弯路。杨艺的首次“跑马”也是如此。在最后5公里,她出现了“撞墙”反应:头晕、无力、有点要晕厥的感觉,这是体力即将透支的征兆。杨艺努力回想自己学过的跑步知识,降下了速度,慢慢地跑。“慢慢跑,但不能停。如果那时候停下来,就再也跑不动了。”她说。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坐着轮椅、别着号码牌的残疾人超过了她。最后,杨艺终于在周围人的鼓励声里,咬着牙完成了她的第一个马拉松比赛。
“后来才知道,我当时忽视了自己的身体状态,只是一个劲儿地往前冲,看到补给站也没有喝水、吃香蕉。到后来体力不支的时候,已经晚了。”她说。类似的经验越积累越多,她常常将其与新人分享,避免他们走弯路。
对杨艺而言,“走红”是一件意外之事。最初只是下载软件,计步数、算里程,后来也是自然而然地晒图、分享经验,但仿佛一夜之间,关注者就多起来了。许多人给她留言说:“你是我的榜样。”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跑步者的队伍当中,“受伤”也变成了一个严肃而常见的话题。身为跑团的团长,杨艺好几次下“命令”,禁止受伤的团员参与约跑。“一开始,新手都会有点贪心,看着别人跑了个半马,看着别人天天晒成绩,于是自己也想刷速度、刷里程。而事实上,如果在受伤的状态下还坚持运动,有些身体的伤害就不可逆了。”杨艺说。她自己刚刚跑步的时候,也犯过类似的错误,某个雨天,她因为跑步速度过快崴了脚,没休养几天,看着朋友圈里晒跑步的朋友,又心痒起来,重新开始跑步,结果没有好透的脚踝又伤了。如此反复几次,她终于清醒过来,彻底休养了4个月才好透了。对于原本隔天就要跑步的她来说,这4个月非常难熬,“但是养伤是为了跑得更远,很多人都没有想通这一点”。
在创立“咕咚网”之前,申波很少运动。“那时候我从事IT工作,身边‘宅男’很多,人不运动,就会面临诸多亚健康问题。因此,我创立‘咕咚网’,就是想要改变这个现状。”6年过去了,他的生活也在被自己一手创立的网站所改变:现在,申波每周都要跑两次步,一次5公里。他像普通用户那样,以自家小区为据点,建了一个跑团,渐渐地,有100多个人加入了这个跑团。没有人知道团长的真实身份,大家只是通过跑步,建构一种全新而简单的人际关系。
而从更大的意义上来说,“运动+移动互联网”的模式,也革新着整个产业的面貌。于跑步者而言,数据不仅能够用来晒朋友圈,还能用来监测自己的身体状况,也能够获得有针对性的健身计划和建议。如今,越来越多的商家正在提供这项服务,大数据为即将到来的全民健身时代提供了知识普及的保障。未来,因无知而受伤的运动者会越来越少。
走到哪里,杨艺都会在当地跑一次步,这是她融入陌生城市的方式。杨艺印象最深的一次跑步,是泰国清迈的马拉松比赛。早晨5点开跑,天还是漆黑的,她在星光中绕着古城开始跑,月亮一直悬在前方,没有落下。跑到最后5公里时,东方破晓了,绚丽的日出铺展在眼前,与此同时,前方的礼乐队吹起了奏鸣曲。头顶是日月的交相辉映,迎面是热带清新的空气,跑步的迷人之处就在此时体现———它是一种原始而美好的生命体验。
“夕阳跑”:不一样的晚年乐趣
童文元(左)在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上。
作为跑友圈里的“明星”,童文元取得了许多惊人的跑步成绩:2008年至今,他总共跑过45场马拉松比赛,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跑了3场。他在波士顿马拉松赛中取得了该年龄组第29名的好成绩,这是世界最著名、竞争最激烈的六大马拉松赛事之一。此外,他还获得了由中国马拉松协会颁发的九段证书,这代表了业余跑者的最高成就。
在位于浦东的家中,童文元从房间里拿出一摞盒子,打开来向记者一一展示自己拿到的马拉松纪念章,哪块奖章对应哪次比赛,当时的天气、温度、跑步状态、最终成绩……每个细节他都能一一记起:
“最艰苦的一次是波士顿,这个赛事级别高,需要提交过往马拉松的比赛成绩,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能获得报名资格。那一天,气温2℃-9℃,中雨,很冷。天气极大地影响了跑步者的发挥,有3000多人放弃了,参与者的成绩也多少受了影响。但我状态很好,最后取得了55岁-59岁年龄组的第29名。有人问我经验,我说,每一次比赛我都竭尽全力,争分夺秒,连去路边喝一口水都是数着秒数的。
“相比低温,我还是更担心高温。在天津跑马拉松的时候,气温是28℃-36℃,我还穿了双新跑鞋,不适脚,磨出了泡。因为高温,大量流汗,导致我冲过终点后抽筋了,这是我唯一一次抽筋。
“还有一次是在拉萨跑。拉萨半程马拉松赛一共就举办了三届,我赶上了最后一届。那年我67岁,如果不去,以后恐怕就没有机会了。那会儿,上海找不到人和我组队,我就辗转找到了一个南京的跑团。在拉萨跑马拉松,感觉非常特别,跑过5公里会开始气喘,毕竟高原上含氧量不够,但后来也渐渐习惯了。那一次,我半马的成绩是2小时22分。
“今年3月,我去了以色列的耶路撒冷,那也是一段难以忘却的经历。那段路并不好跑,共有24个上下坡,落差601米。在山谷里,高温无风,非常闷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家的发挥。所有人的总成绩都相比最佳状态差了20来分钟左右。但是沿途风景很美,一切都很值。”
在前往耶路撒冷的飞机上,童文元结识了他的新跑友治明。治明在报社工作,平时很少运动,这是她第一次参加出国跑的活动。在这次旅行中,治明吃惊地发现,去世界各地参加马拉松的跑步爱好者中,相当一部分是已经退休的,“有钱、有闲、有趣”的老年人,跑步正日渐成为人们的晚年爱好。
比如,这次去耶路撒冷的跑团里,还有一个女跑友红姐,她说自己跑步的初衷是维持身材。尽管今年已经61岁了,但红姐身材纤细婀娜,背影就似妙龄女子,跑道上的外国人都称她为“beautiful Chinese girl(漂亮的中国姑娘)”。红姐是个一年跑17个马拉松的“神人”,跑到哪儿,她都会带着面五星红旗,每每冲过终点,就高高地举起国旗迎风招扬———她朝气蓬勃的形象,恰是中国人在国外最好的形象展示。
红姐鼓励治明加入他们跑步者的队伍。“就算刚开始跑两三百米都会觉得喘,也要坚持下来,渐渐地,5公里、10公里、20公里……直到跑完一个马拉松。”红姐告诉治明,跑步最大的好处就是健康,人到中老年,血管首先衰老,然后会引发一系列的疾病,跑步可以大大延缓这一进程,“毕竟,人这辈子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的事情呢?”头天跑完马拉松,次日一早,她又去跑6公里“排酸”(排除运动相对过量后在体内堆积的乳酸),跑完回来洗过澡、吃过早饭,其他人才刚刚睡醒。更让治明感慨又感动的是,红姐还参加了许多公益跑活动,比如带着盲人跑步,让看不见的人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这些人的经历,给予了治明很大的启示:“等我到退休的时候,也想像他们这样活着,我可以享受自己的健康,做喜欢做的事情,而且还能将正向的能量给予他人。这样的人才是‘人生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