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脸书的OculusRift,到微软的HoloLens;从宏达电子的VivePre,到三星的GearVR;从腾讯的VR社交战略,到阿里巴巴的VR实验室……全球互联网巨头们不约而同地“抢食”VR(虚拟现实) 这块远未定局的“大蛋糕”。
有意思的是,不同于苹果、微软、脸书等以硬件为突破口,国内互联网企业更多选择“生态突围”方式———通过扶持更多VR内容来撬动“蛋糕”。有专家表示,VR硬件成本一再降低,为VR内容创作的崛起提供了一个“黄金时代”,对于催生文化交互新空间、颠覆传统商业模式都是一次难得机遇。
VR内容是衍生品的天堂
进入2016年,以CES(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为代表,VR技术开始刷爆各大科技展会。根据著名研究分析公司“数字资本”发布的最新AR/VR报告,仅在今年第一季度,全球各大创投在VR领域的投资总额就达12亿美元。
和君资本VR产业基金合作人文钧雷认为,从硬件上说,目前的VR技术在图像处理器(GPU)芯片运算能力、屏幕清晰度以及产品创新力等多个方面都已取得跨越式进步,满足了推出消费级产品的程度。此外,VR的支持工具不断丰富,VR摄像装置价格快速下降,都为这一消费级产品的出现提供了契机。
产品铺开了,首先需要的便是内容。从某种程度上看,VR更偏向于文创产业,而非科技领域。国家数字电视工程中心理事会理事、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段有桥认为,VR除了硬件之外,还需要制作配套的VR内容作为支持,二者结合才能形成一个循环向上的生态圈,而缺少内容正是VR技术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我们知道消费者未来都会使用它,但如何使用,为什么使用,尚未可知。”
“虽然国外互联网巨头具有严谨的技术体系,适合VR产业化持续深耕,但国内拥有更丰富的开发场景以及广阔的文化空间。”文钧雷认为,VR技术对于国内互联网企业及文创行业来说,更大的机会在于内容产出这块衍生品的“天堂”,进而诞生更多产业的变革机会。
观众可以选择剧情、结局、人物命运
在 VR 内容行业,有一句玩笑话———“如果你爱一个IP(知识产权),就把它拍成VR;如果你恨一个IP,请把它拍成VR。”言下之意就是,VR内容产业良莠不齐、鱼龙混杂。
爆娱文化传媒CEO姬智指出,当下VR内容比较短缺,原因不在于拍摄更难、成本更高、后期更繁琐,而在于现阶段的VR还不是一门艺术,没有属于自己的体系和语言,VR现阶段崇尚的沉浸式和代入式感觉只是单一的主观视角,无法支撑起新的价值体系。
“现在的VR内容,大多是传统内容的VR化,但事实是,大部分内容并不适合转化成VR。打个比方,电视剧中情侣在街上吵架的镜头,制作成360°展示的VR画面,并不比原来更美。”段有桥透露,爱奇艺平台现阶段的VR内容生产思路,是将电视剧或网剧中适合做成VR的内容抽调出来重新制作,将30集的电视剧精简打磨成一部VR电影。
依照这个思路反向推断,段有桥认为,由于传统内容不适合VR,给了VR催生更多新内容的空间,比如交互式内容的产生、全景式内容的展现。
文汇报记者 徐晶卉
最近爆娱文化就打算从VR的交互性入手,探索和游戏类VR产品相同的文创走向,尝试多线性叙事的剧本。“在新的剧本中,不再是导演让你看什么,你就看到什么。”姬智透露,整部剧本将呈现“树状结构”,探索一个或多个节点的有限集合,从起点开始,观众可以主动选择剧情的发展、人物的走向,甚至是道具的配搭等,而最终结局也会像游戏一样,出现多个版本。
互动性有助电影走近平民
在VR的“风口”,越来越多文创企业看到了VR内容的价值。即将在沪举办的亚洲消费电子展(CESAsia)参展商名单上,记者发现,游戏开发、电影制作这两大文创产业的从业者都对VR技术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如果VR的交互性在影视作品中真正被调动起来,这种颠覆传统的新媒体形式将改变传播链中传者与受者的关系。”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孙立军在动画电影领域研究了30年,他很兴奋地将VR革命称为“第三代电影”。孙立军始终认为,影视作品是靠技术支撑的,“120年前,黑白默片电影出现,当火车在屏幕上缓缓开过,台下的绅士们都低头躲闪,那是因为它是如此真实。现在,VR技术提供了让观众选择情节的可能,引领电影走向未来。”
孙立军认为,前两代电影的商业模式都是由欧美国家引领的,在国内,消费者更愿意花100元去电影院看大片,却不愿意花相同的钱看国产电影,“VR新内容的出现削弱了群居性效应,增强了互动性,对过往的商业模式是一种颠覆,在解决让电影真正走近平民的问题上,是VR可以发掘的市场。”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已出现针对VR的生态聚合平台。就在前几天,爱奇艺正式启动VR生态计划,不仅适配几乎所有的VR眼镜,同时试图将优质VR内容聚合起来,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爱奇艺创始人龚宇告诉记者,国内大量优质VR内容的创造者都是创业企业,只有通过生态平台带动资源流动,才能带动内容产业的爆发,让这些创业者真正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