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流星注意事项:
注意个人安全,不要单独前往僻静无人地区。出发前请知会家人或亲友。凌晨时份天气寒凉,必须穿著足够御寒衣服,保持身体温暖!
带备红光电筒,以免需要寻找物件时,灯光令瞳孔收缩,影响看见流星数量。手提电话采用免提装置,减少观星时目视屏幕影响眼睛灵敏度。找一个远离城市或街灯,光害较少的黑暗地方。
注意避开有蛇、虫、蚁出没位置。避免在松软的泥土上,没有围栏的码头、堤坝、悬崖或屋顶边缘地方看星。如观赏地点近河边,海边地方,注意潮水涨退的范围及速度。躺在躺椅子或草坪上,最好有地席、毯子或睡袋保护。
直望天空,尽可能选择望见最大的天空范围。观赏前先让你的眼睛适应黑暗的环境30分钟,这样可以见较多的流星。用肉眼欣赏,无需使用望远镜,因为望远镜视场狭窄,反而减低见流星机会。
提防:寒凉天气令镜头有露水或结霜。
相关链接:古人是如何夜观星象的?
在古代,北斗七星就是夜色里导航的神器。4000年前中国的古书《鹖冠子》记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这是以黄昏时观察北斗七星的位置,来判断春夏秋冬的季节,历史上称为“观象授时”。那么你知道古人是如何观星的么?
古代的历法皆由统治者来制定,皇帝要制定历法就要观星,观星就要在各地造观星台。在还是奴隶制社会的时候,历史上那位大名鼎鼎的周公(周公解梦的作者,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主人公),要为刚刚建立的周王朝选择一块风水宝地建立王城,所以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天文测量。
周公在整个国家内设置了五处观测台,以颍川阳城为中心,开始筑土圭、立木表,测量日影。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测量,收集记录了大量太阳影子的数据,周公从其中发现了日影由长到短再由短变长的周期,并根据每天日中日影的变化找出了季节的变化,得知了冬天日影长、夏天日影短的规律。于是,他就把一个周期称为一年,并把日影最长的那一天定为冬至,把日影最短的那一天定为夏至,把长短变化中的两次等分点分别称为春分和秋分,从而使“春”“夏”“秋”“冬”四时得以划定。可以说我国古人的统计学、数据分析学的天赋技能点是非常之高的。
时光荏苒,一晃几千年过去来到了封建社会的时代。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为了恢复农牧业生产,任用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和王恂等进行历法改革。郭守敬同学简直是发明小能手,不仅创制了全新的天文仪器,又组织了规模空前的天文大地测量,这次在全国27个地方建立了观星台,经过几年的辛勤观测推算,终于编制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史——《授时历》。
《授时历》求得的回归年周期为36.2425日,合365天5时49分12秒,与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使用的阳历,格里高里历,一秒不差,但格里历是1528年由罗马教皇改革的历法,比《授时历》晚三百年。与现代科学推算的回归年期相比,《授时历》仅差26秒。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古代的理科男计算走位极其风骚,他们甚至都没有用什么电脑或者超级计算机呢。
古代观测天象星象,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制定历法的,还能以星象研究预测天气预报,而且是比较准确的。比如两颗水瓶星平行,明日必见晴天。两水平星就如坛,大坛在上,水漫金山;小坛在上,久旱无雨等等。
在远古时代,夜观星相的天文学家或者巫师们就知道,星象不仅与历法、气象息息相关,更关系着现实生活中的吉凶祸福。秦朝太史令张渊有一篇著名的《观象赋》,就写道“测水旱于未然,占方来之安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