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证明“你妈是你妈”,直指公证行业的窘境与困境———缺乏信息、沟通被动,“证明”绕进了死胡同。在《公证法》 颁布十周年之际,昨天,一场主题为“互联网时代下公证行业的传承与发展”的公证人论坛在沪举行。
中国公证协会会长丁露,上海市司法局、市经信委等部门领导,上海21家公证处和全国16个省市37家公证机构同仁,以及各方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会上推出了由上海市黄浦区卢湾公证处发起的全新公证大数据项目———“藏宝湾”计划。这一计划拟通过对公证纸质卷宗中的当事人信息、亲属关系状况等关键数据进行采集、归类和分析,从而构建大数据库,实行全国同业联网后,力争与民政、户籍、房产登记、银行征信等部门共享。
主动构建、流通、分享大数据,公证业的变局或将由此而生。
公证人员将成为消失的职业?
和很多传统行业一样,近些年,公证行业遇上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是传统业务衰落。市公证行业协会透露:以上海为例,支撑以往“黄金十年”发展的三大支柱———涉外房产买卖合同公证、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公证和继承公证都有了不同程度削弱,亟需找到未来发展新的增长点。
其次,社会突变。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通讯手段不断进步,“地球村”中相隔数千公里的两个陌生人可以通过网络了解、熟知,逐步弱化了“公证”在其中的媒介作用;与此同时,社会各方对于必需的公证手续及文件的要求却更为严格。据了解,越来越多的公证所需资料仅靠办证者本人已很难获得,往往需要公证处出面与相关部门协商,大大增加了办理公证的难度。
网络上曾疯传一篇题为 《2020年后将要消失的职业》 的文章,指出“电子签名使远程办公合法化,链接数据库便可证明个人签字的真伪,了解其信誉以及有无前科等情况,不再需要作为中间人的公证人员的参与。”
1000万份卷宗潜藏崛起契机
但公证崛起还是有资本的。“藏宝湾”计划负责人、卢湾公证处智慧公证中心负责人刘崴挖到了这个宝藏:“那些沉睡在档案室内的公证卷宗就是我们无可比拟的优势。”
据市公证协会统计,2014年,全市公证机构共受理各类公证案件60万件。按此统计,自恢复重建至今30多年以来,公证行业至少已保存了超过1000万份公证卷宗。这些卷宗中沉淀着大量诸如姓名、出生年月、长相、婚姻、经历、社会关系、财产情况等公民信息;但由于过往技术条件所限,这些信息都没有被“数据化”,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利用。
“倘若我们以此构建公证大数据库,以大数据方式实现有关证明材料的实时调取,并在此基础上与民政、户籍、房产登记、银行征信等部门之间搭建桥梁和数据的对外开放出口,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证明难,问题。”
刘崴说,这些信息的意义不仅在于其本身可以被提取、利用和展示———有了数据,公证才能在与其他部门的信息交换中具有话语权;有了数据,社会公众也不再会被开具证明的难题所困。
众筹公证大数据平台
“藏宝湾”计划由“一体两翼”构成———以公证信息采集和存储数据库构建为主,以公证信息交换平台和公民身份验证平台为两翼。据悉,当在库数据达到一定量级后,可以实现与民政、户政、房产、征信等部门的衔接,减少人们的往返奔波;同时,以公民个人信息为维度进行数据归类,向信息认证过的公民制发电子签名,为更多服务预留接口。
但是,公证大数据库在规模上需要极大的数据量才能真正发挥效用。“藏宝湾”计划将呼吁整个中国公证行业共同参与。
据介绍,基于信息交互的需要,未来“藏宝湾”计划将由内网运行转向云端运行。在云端,某家公证处所录入的数据可以被全国同行所查询到,这家公证处也可查询全国同行所录入的数据。对于系统的日常维护也可通过远程方式实现。
作为一个全国性公证大数据库,“藏宝湾”计划还在一定程度上引入了众筹模式。例如,每个公证处都可通过出资来分担开发的费用,从而换取使用时在更新维护费用上的减免;公证员可以本人的想法、经验和使用体验,提出改善计划的意见和建议,在成功采纳后享有共同开发者的荣誉。
当全国近3000家公证处的信息全部接入“藏宝湾”,中国公证的历史也将翻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