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
对于上海电视行业来说,“一百二十米”的拆掉,在当时标志着新纪元、新机会的来临。
无线电波被有线铜缆代替,电视画质因此提升了不少,互联网在当时还是只有在电视台办公室才能用到的“高大上”。电视才是上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真正意义上的霸王级视频传播平台。
娄一晨是在1993年3月机缘巧合下,进入电视行业的。当时他刚刚从上海海运学院英语专业毕业,在一家轮船公司做翻译。娄一晨的父亲在报纸上看到一篇豆腐块大小的电视招聘,便怂恿儿子应聘试试看。
“我老爸指着报纸对我说,平常侬讲央视几位老师瞎讲八讲,现在有机会让侬去电视台瞎讲八讲,侬去伐啦?”娄一晨回忆说,“没办法,我被顶在杠头上了。”
考场就在“一百二十米”所在的广电大院,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到来。娄一晨在考前估算了一下自己的水平,唯一担心的,是他之前从来没有在演播室面对镜头过。
娄一晨对第一次在演播室的表现记忆犹新,带着他标志性的肢体语言,向记者回忆起来:“坐进演播室,因为是封闭空间,灯一打热得不得了,我又第一次面对镜头,浑身不舒服。只听到在耳机里导播老师说,‘里面的同志你坐好了哦,看镜头,等一会儿红灯会亮,亮了以后你就开始念稿子’,我就点点头,默念稿子做准备。接着我冲老师打了个招呼,他就开始十秒倒数,倒计时一开始我身上的汗就下来了,心也快跳出来了,绝对紧张。看到红灯一亮,我用最快的速度把稿子念完,质量可想而知,但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赶紧念完,演播室实在太难受了。”
娄一晨形容这场面试“很失败、很崩溃”。没曾想,回家后没几天,他就接到了电视台打来的电话。后来娄一晨才从同事那里得知,他被录取是因为极好的英文功底。“跟所有新进入电视台的同事一样,吃‘萝卜干饭’,夹着尾巴做人,”娄一晨说,“在上视体育部做的最多的,还是体育新闻稿件的翻译,以及赛事资料的收集。”
彼时恰逢中国电视的黄金年代。央视的《东方时空》改变了长久以来观众看电视新闻的习惯;《北京人在纽约》、《过把瘾》、《孽债》等电视剧造成的坊间轰动,至今无法被复制;而体育电视频道,也开始大量引进NBA、英超等一流赛事资源。如娄一晨等国内一大批知名赛事解说,正是在这段电视的黄金年代粉墨登场,为观众所熟知。刚进入上视体育部后不久,娄一晨就被安排解说NCAA(美国大学篮球赛),几个月后,就开始直播解说NBA总决赛。当年总决赛正值乔丹对巴克利的天王山之战,娄一晨也就此一战成名。当时的体育解说是不出镜的,但还是有不少耳朵敏锐的观众给电视台写信,夸奖娄一晨“口齿伶俐”,问电视台是不是引进了新人。
娄一晨却说,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除非长得像都教授和宋仲基,不然作为没有经过正规播音专业训练,被认为是“野路子”出身的他,只能是被观众“被动地接受”。“刚去有线台就经历了94年世界杯和96年欧锦赛,在这短短三年内,上海观众便迅速接受了我,当然也有投诉信寄到电视台,说我挤眉弄眼、摇头晃脑,跟观众之前所熟悉的电视主持人风格完全不同。”
在电视台整整23年,娄一晨作为赛事解说被上海滩一代代球迷接受,但他本人在荧幕外,则与八卦绝缘。他在个人微博简介中写道,“姆妈讲:做人要低调”。百度百科有“娄一晨”的词条,但记者仔细查阅却发现,词条中绝大多数内容,其实来源于18年前《新闻记者》杂志上一篇介绍他的短文。由此可见,这些年来,娄一晨几乎没有在荧屏外,给外界留下太多印象。
只是在上海滩,但凡作为SMG 的主持人几乎都逃不过要被编排各种没来由的八卦传说,娄一晨也不例外,但他从来没有主动辟过谣,他觉得没有必要。
“我就是普通的上海人,跟所有人一样,在为自己的生活打拼,唯一我运气比较好的是,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职业,”娄一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