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也付出了资源环境方面的代价。鉴往知来,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按照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战略部署,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装配式建筑成为上海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建成绿色宜居美丽城市的一项重点工作
上海建筑业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装配式建筑已连续两年实现成倍增长,越来越多大楼开始以这种安静的方式“快速生长”。记者从市住建委获悉,2014年全市装配式建筑落实量达到312万平方米,较2013年翻了一番;2015年落实装配式建筑达610万平方米,全市累计落实装配式建筑总量已超过1000万平方米。
从今年起,在全市范围内符合条件的新建建筑项目,原则上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
建筑精度升至“毫米级”工地建筑垃圾减少91%
装配式建筑俗称“拼装房”,是指用预制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施工现场看起来就像在搭建巨型积木。由于将大量高噪声、高污染的“湿作业”搬进了工厂,工地建筑垃圾将减少91%,脚手架用量也可减少50%以上,从而实现环保节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这种模式可将建筑精度由厘米级提升至毫米级,比传统混凝土现浇施工精度提高3至4倍,建筑品质更高、寿命更长,保温、环保性能也更突出,而且由于构件一体式生产,传统建筑常有的窗框漏水、保温性能不佳等弊病也能迎刃而解。
近年来,上海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市住建委副主任裴晓介绍说,2010年之前是试点探索期,“万科新里程”成为国内第一个装配式住宅项目;2011年至2013年是试点推进期,技术积累取得突破,住宅产业化水平稳步提高;2014年到2015年进入面上推广期,覆盖范围由住宅建筑普及至公共建筑领域,装配式项目成倍增长。
在上海建工投资建设的本市最大规模“拼装房”项目———浦东新区周康航大型居住社区,其13层高的三号楼日前已率先封顶,预制装配率达30%以上。该项目共有六栋住宅楼,最高的有18层,总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建筑的公共区域、电梯厅、走道及户内阳台、厨房、卫生间区域均采用预制叠合结构,楼梯段采用全预制结构,尤其是将外墙保温材料与预制板合二为一,有效提高了外墙面的防水、防潮、保温和装饰功效。
在上海另一个大型居住社区———闵行区浦江镇鲁汇基地,由隧道股份承建的近5.1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项目近日通过竣工验收,其中四栋18层建筑预制装配率为50%,一栋14层建筑预制装配率高达70%。隧道股份上海城建物资公司副总经理朱永明说,目前一般装配式建筑的预制装配率为20%至25%,而该项目的框架体系,如内部梁、柱等全都采用预制构件,因此预制装配率大大提高。
“强制比率”保障项目落地奖励补贴激发市场热情
装配式建筑的好处显而易见,但其成本要比传统建筑高,起初业内对其有过“纠结”:业主不愿开发建设装配式项目,怕后续设计、构件预制跟不上;企业不愿投资生产线,怕项目不落地,投资打水漂。两者相互博弈,一度掣肘了本市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上海在坚持政策引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引”和“逼”结合,着力抓好项目落地,打开了本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新局面。
2014年,市住建委等五部门联合出台了 《关于推进本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两个强制比率”的发展目标:2015年在供地面积总量中落实装配式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不少于50%,单体预制装配率不低于30%,2016年起不低于40%。为确保年度目标顺利完成,本市将装配式建筑推进任务逐级下放,并定期开展稽查工作,对全市装配式建筑落实情况进行了动态管理。此外,以土地源头控制为抓手,将装配式建筑建设要求写入土地出让合同,保障装配式项目顺利落地。
另一方面,本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研究出台了针对装配式建筑的奖励、补贴政策:对总建筑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以上,且预制装配率达到45%及以上的装配式住宅项目,每平方米补贴100元,单个项目最高补贴1000万元;对自愿实施装配式建筑的项目给予不超过3%的容积率奖励;装配式建筑外墙采用预制夹心保温墙体的,给予不超过3%的容积率奖励。
此外,明确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可实行分层、分阶段验收,新建装配式商品住宅项目达到一定工程进度可进行预售,与传统建造方式的预售政策相比,此举大幅降低了装配式建筑开发企业的财务和时间成本,起到了较好的市场激励作用。
标准规范体系基本建立“互联网十”推动行业深度转型
作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装配式建筑在发展中需要突破多个瓶颈。比如,由于技术标准滞后,试点成果无法大规模推广;由于未形成大规模生产,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成本要比传统建筑高。
针对这些问题,上海首先在通用标准体系方面下功夫,初步建立了从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安装、构件生产到竣工验收全过程的标准规范体系。其次,积极申报并成为“国家住宅产业化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推动本市预制构件生产走上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产能从2014年底满足18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构件需求,提升至2015年底近500万平方米,另有500万平方米产能正在筹建或在建过程中。此外,现代设计、上海建工、隧道股份等七家单位发起成立了上海建筑工业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涵盖建设、设计、施工、构件生产等全产业链,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平台。
装配式建筑今后将利用“互联网+”,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朱永明透露,借助建筑信息模型 (BIM) 技术,今后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的管道、线路接口都可以预留,全装修房在建筑装配时就可一次完成;另外,通过在预制构件中埋置芯片,借助信息化手段可实现全过程监控,并且每一个过程可追溯,在运营和维护过程中可做到“有的放矢”。
展望“十三五”,本市将进一步加大装配式建筑的推进力度,把钢结构、钢-混凝土结构、木结构等其他结构体系纳入装配式建筑发展和管理的范畴。在住宅、公共建筑率先实施装配化建设的基础上,将覆盖面扩大到所有新建工业建筑,并在桥梁主体结构等市政工程方面推广。此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将向纵深推进,重点落实公共租赁住房、廉租房、外环线以内及八个低碳发展实践区、六大重点功能区域装配式商品住宅实施全装修的建设要求。
市住建委主任顾金山表示,上海将把推动装配式建筑作为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切实保障工程质量,减少施工影响,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同时,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不断提升建筑工业化水平,减少建筑业资源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努力将上海建成一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宜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