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海翔
2008年,作为第一次用“阳光”两字命名的大学生比赛,上海市大学生乒乓球联赛为高校中的乒乓球粉丝们提供了一片舞台,让他们能够乐在其中、强身健体。不知不觉时间已过去7年,当“阳光联赛”被更多地运用到足球、排球等众多学生比赛中时,中国大学生乒乓球协会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孙麒麟已经开始思考如何让国球“阳光”更加普照高校。
上周二,2015年上海市大学生体育联赛乒乓球比赛在华东理工大学落幕,全市31所高校参加了比赛。如果要说这项传统赛事与以往有何不同,那就是分区赛制——组委会根据相对集中、就近组合、灵活兼顾的原则把上海市高校分成了四个赛区,各赛区的前两名直接进入决赛。“我们也想让所有参赛学生都集中到一起来进行比赛,但近千名参赛选手、教练和裁判聚集到一起,场地、接待、住宿都成问题。”孙麒麟直言,“所以我们想出了分区的办法。”
分区赛制不仅能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还能为将来大学生乒乓球联赛的“扩军”做好准备。实际上,早在一年前,中国大学生乒乓球协会执行主席、华东理工大学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执行院长王跃,就已经和孙麒麟开始商量如何将全市范围内的高职、高专和民办大学一起吸引到比赛中。
“中国的乒乓球水平目前仍在世界范围内领先,但群众基础同样需要继续夯实。”王跃说,“将更多学生吸引到乒乓球桌边,让他们喜爱上这项运动非常重要。在大学生可以选择的体育运动项目越来越多的前提下,说乒乓球不受到冲击是不可能的。”在广度上继续扩大乒乓球在高校中的覆盖面,让大学生联赛“扩军”的确是一个好办法。
“就我接触下来获得的反馈是,上海市的高职、高专和民办大学都非常希望加入这一平台。”孙麒麟表示,“这些学校喜爱乒乓球运动的学生同样很多,他们也渴望能够有一个平台来与其他院校的‘高手们’切磋球技,我们正努力在2016年实现比赛扩容。”
分区赛制能解决“扩军”之后产生的比赛规模过大的问题,但办赛经费同样是一大难题。“我们希望做到高校乒乓球月月有比赛,这样一来就必然少不了社会力量的支持。”孙麒麟说,“如果有一些企业能够来支持办赛,让教委、体育局、社会企业三方形成合力,乒乓球运动在高校的发展壮大就能得到进一步助推。”
分区、“扩军”、“教体企”形成合力,如果这一模式在上海获得成功,王跃和孙麒麟还希望能够将其复制到全国范围内,形成全国乒乓球阳光系列巡回赛。“乒乓球是国球,高校应该在这方面贡献力量。”王跃说,“高校应该在各方面起到人才储备的作用,乒乓球同样在这一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