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磊 王威
时间过得真快,2015年转眼即将成为过去式,习近平掌舵中国这艘大船,已经三年了。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三年的中国,很多人可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变”。因为,“过去不可能的事现在经常发生”。
反腐,没有谁动不得;
改革,瞄准要害发力;
治吏,没有最严只有更严;
外交,敢作敢为敢于担当;
……
没有不能打破的惯例,没有不能改变的传统,三年来,习近平主导下的一系列“不一样”,推动了中国政治“常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构。如今,一种“习近平式”的常态已经到来。
反腐,没有谁动不得
“副国级官员落马!”
“XX省首虎现身!”
“XX央企负责人被查!”……
曾经,“打老虎”的重磅消息一出便“秒抢头条”,成为公众茶余饭后的谈资。
但如今,舆论已随着反腐的深入而悄然变化。十八大以来,反腐风暴席卷神州大地,落马的“老虎”数字早已破百,级别更是“步步高”;与此同时,群众深恶痛绝的“鼠盗”、“蝇贪”也一个个被揪了出来;海外“猎狐”大网不断收紧,红色通缉令上的名字正一个个被划去。渐渐的,公众对反腐消息已不像最初那般震惊,偶有特定领域的“名人”落马,才掀起波澜。
对待反腐,大家不关注、不重视了么?非也,公众只是“习以为常”了。
这种习以为常,首先是高官落马越来越“常见”。这就好比穷的时候,扯块布、吃顿肉,是件大事,如今穿件新衣、下次馆子,却没什么稀奇。
同时,公众逐渐清楚,反腐是场“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隔三差五有人落马,符合“常理”。
“常见”、“常理”之外的一层,乃是“常情”——在中国的传统主流观念中,公私自当分明,贪腐就该遭罚、没有谁动不得——这些都是老百姓心中最朴素的道理。这一情理正回归正常轨道,老百姓的平常心,恰是常态化反腐的最好回应。
治吏,没有最严只有更严
不贪不腐,就是好官么?不一定。
有人把单位司机用成了“私人司机”,把办公室超标建成“总统套间”,公务出差恨不得搞成公款旅游,这样的确够不上贪腐,但跟好官无疑搭不上边。
于是,十八大之后,不单反腐动了真格,纪律和作风建设也丝毫没有懈怠。八项规定一出台,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私用都成了敏感词;四中全会提出“党纪严于国法”,更是将纪律挺在了最前面;今年10月,被称作“最全最严”党纪处分条例发布,让党员不能心存侥幸,很多人感叹“治吏,现在是没有最严只有更严”。
对于正风肃纪,基层群众的感受相当直观。如今,不少单位已经从“领导一下班就坐车下馆子”变成“在食堂也能看到领导打饭了”,员工对领导则从过去的“年节不送礼,心中忐忑”变成了“送礼时战战兢兢”再变成“再也没人挖空心思送礼”。渐渐地,大家对严格的纪律和约束已“习以为常”了。
不过,仍然有些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不把纪律当回事。11月24日,教育部对中国传媒大学8名校、院领导做出处分,其中“超标使用公车”、“违规公款宴请”、“办公用房严重超标”都是主要问题。每个月,中纪委官网还会晒出几千人的“违反八项规定名单”——既然他们“习以为常”地缺乏自律,那么,大家自然会对他们栽跟头的新闻“习以为常”。
改革,瞄准要害发力
若要为2015年挑选关键词,“改革攻坚”一定是其中一个。
如同动手术,改革最难的便是从自己身上开刀。如果说之前的两年,改革更多是在确定手术方案、做准备工作和初步治疗,那么到了2015,改革已经进行到了正式实施“手术”阶段,不少领域的“病变组织”被切除,并开始进入“巩固、康复”阶段。
从新闻报道的频率和密度,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今年已经落地或敲定的改革数量之多前所未有:比如“提速降费”,尽管离用户的期待仍有差距,但至少困扰大家多年的“高漫游费”、“流量清零”等问题在不到一年时间就有了较大进展;比如二孩政策、比如股票发行注册制,这些改革你提我提大家提,但长期以来或是牵涉复杂利益、或是各方观点不一、或是改革难度巨大而搁浅,不过最终,都在这一年里有了消息。
除此之外,新的突出问题也迅速得到重视并提上日程:股灾给投资者带来风险,指数熔断机制之后仅半年就出台;手机约车软件的崛起在便捷乘客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国家便很快开始了改革意见的征集。如今,“超乎寻常”的改革,在老百姓心中已经成了常态。
强军,一切围绕能打仗、打胜仗
很多老百姓发现,强军这事越来越靠谱了。
此前,当谷俊山、徐才厚等军老虎先后被曝光时,很多老百姓对这支已多年没经历战争的军队产生了深深的疑问:中国军队还有战斗力吗?还能不能打仗?万一有战争能打赢吗?三年来,习近平用实际行动回应了这些担心。
军中强力反腐不仅打掉了徐才厚、郭伯雄等巨贪,更多次集中公布了40余名高级军官被查情况。这种做法鼓舞了一线官兵,也令社会开始对军队有了信心。
与此同时,在“真练打仗、真敢打仗、真善打仗”的要求下,军队官兵的血性担当意识和务实态度正在回归,过去那种“红军一打就胜、蓝军一打就溃”的问题大为改观,训练难度不断加大。2015年,从三大舰队齐聚南海对抗演练,到“跨越2015—朱日和A”演习,再到空军今年以来4次赴西太平洋远海训练,无一不是聚焦能打胜仗。
为打造精锐之师,习近平今年还宣布,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这一举动无疑将进一步优化规模结构和部队编成,推动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此后不久,今年的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还提出,要“重新调整划设战区,组建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人们熟知的七大战区将面临大的调整。
从军中反腐到强化演练,再到裁军、调整战区,军事改革已迈出坚实步伐,老百姓对中国军队的信任和信心加速重建。
外交,敢作敢为敢于担当
中国外交只有“韬光养晦”?习近平用实际行动表明,绝不止于此,更要“有所作为”。
大国外交,有大战略。2015年,世界上恐怕没有哪国领导人比习近平更忙碌。这一年,他用了42天时间,8次踏出国门,出访四大洲10个国家,参加9次国际会议。这期间,习近平继续深耕亚太外交,通过频繁访问使与亚太国家的关系迅速升温,并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巩固周边外交。与此同时,中国主场外交2015年同样亮点频出。在国内,习近平今年以来和来自40多个国家的外国领导人进行了会晤,取得丰硕成果。
在捍卫国家利益方面,中国也在勇于作为。过去三年,在处理与日本、菲律宾等国的争端时,习近平一改往日简单回应的方式,采取了包括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海空常态化巡视钓鱼岛、进行南海岛礁建设等强硬举措,维护海疆主权。尤其是今年9月举行的纪念抗战胜利阅兵,不仅再次明确中国对二战历史问题的坚定立场,而且取得阅兵外交的巨大成功。
从大国外交到捍卫主权利益,三年来,老百姓对中国展现的“敢作敢为敢担当”的大国姿态也已习以为常。习近平掌舵的外交航船,正加速驶向大格局、大视野。
经济,速度不再是一切
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又恰逢全球经济低迷期的中国经济,不可避免要面对增速放缓的趋势。习近平上任起就面临这一现实。
淡定、坦然,是习近平表现出的态度,正是这一态度让民众对经济数据少了恐慌,多了份“习以为常”。事实上,与过去十年中动辄两位数的GDP增速相比,如今7%左右的增速不算高,但在世界上仍居前列。同时,这三年来,中国经济走出自己的风格,在“新常态”下,不再唯GDP论英雄,而是理性看待经济增速,不死守某个点。
过去,当经济增速放缓,政府更倾向于从需求端入手,通过粗放的刺激来实现总量的宽松。这一做法类似于西医疗法,遇到问题靠吃猛药,打抗生素。这样做见效虽然快,可时间长了免不了积累副作用。如今采取的,则是不搞强刺激、大调整的“中医疗法”——面对经济下行,从病根上着手,用提高自身免疫的方式“开渠引水”、优化结构、化解过剩产能,从供给侧进行改革,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向转型要未来。虽然这个蝶变的过程注定伴随着阵痛,但只要方向正确就不怕路远。
以后的日子里,“不一样”的习近平,相信还会带给我们更多的“不一样”,并最终让我们“习”以为常。这样的“习”以为常越多,中国的未来就越有希望。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