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收入越高,寿命越长?
影响人均预期寿命的因素有很多,如经济水平、医疗卫生服务、教育水平、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等,学界对该问题也有诸多研究。但人口统计学毕竟是一个复杂、庞大的课程,只能找出一般的规律,难有绝对的定论。这里我们只讨论经济水平对预期寿命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一般认为,经济水平是决定人均寿命的最重要因素,是基础性的指标,而且数据也在支持着这个观点。
学者鲁小波、陈晓颖发表的论文《中国各省人均寿命影响因素研究》就称,经济水平是决定我国人均寿命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它通过制约居民收入、医疗设施、医疗人员的数量和服务质量等因素制约各地区的人均寿命水平。预期寿命最高的天津、北京、上海三地的人均GDP高于10万元,而最低的西藏、贵州人均GDP皆低于3万元。从世界范围看,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国民预期寿命也最高。
放眼世界来看,一国的人均GDP与人均预期寿命也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罗思义,通过对比各国的人均GDP和预期寿命数据发现,人均GDP差异对国家间预期寿命差异高低的影响率为72%。世界银行提供的117个国家从1980-2011年的历年数据也显示,人均GDP对国家间预期寿命差异的影响率为74%。(图为2012年全球人口预期寿命地区)
201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在其著作《逃离不平等:健康、财富及不平等的起源》的第一章《人类福祉现状》中还专门论述了“全世界的预期寿命和收入状况”的关系。迪顿重绘了人口学家塞缪尔·普雷斯顿在1975年绘制的“普雷斯顿”曲线,将相关数据更新至2010年。如图,这张图显示了全世界的预期寿命与收入之间的关系。这张图“虽不能证明更高的收入会促进健康状况的改善,也不能确认疾病的发生都是因贫困而起。但也不否认钱在某些时候或者在某种意义上是极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