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医院引进的智能复合手术室。 袁宸桢摄
■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请机器人配药,借“时空胶囊”运送检查标本……岁末,上海大型医院先后推出“升级版”。本月,瑞金医院新综合大楼在筹建5年后开始运行,仁济医院西院经过4年多的改造后也以新面貌示人。
中心城区用地紧张,这些大型医院悄然进行着腾笼换鸟式的改造——在引入先进医疗技术同时,更多全新医疗流程与理念在这些老牌医院推开。
“时空胶囊”穿梭医院内部
山东路上的仁济医院西院已有170岁,这是中国第一家西医医院,令人惊艳的是,医疗“新式武器”将在这里大展拳脚。仁济医院副院长李劲介绍,该院将在华东地区率先投入使用2台“配药机器人”,“这是世界上首台既可以处理安瓿,又可以处理西林瓶的配药机器人,高度跨界创新集成,具有效率高、可追溯等优点”。
在瑞金医院的新综合楼,更多高科技藏在看不见的地方。在这里,各病区、手术室与药房、病理科、检验科、血库等功能科室的链接,标本、药品的传送,不再借助人力跑上跑下,而是借助医院墙壁里精心设计的庞大交通网络。这是目前上海医院里规模最大的“全不锈钢气动传输系统”。它们在病房、手术室、药房等设有一个个玻璃站点,所有标本、药品被置入如同巨型胶囊的传输舱内,按下目标科室,即可“点对点”到达目的地。这一切看起来如同科幻电影中的时空机器,却蕴含先进的医学理念。“不仅避免人为传输的差错,更重要的是,气道传输只要1-3分钟,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时间。”瑞金医院党委书记杨伟国介绍。也不要小看瑞金新大楼的病房,当医护人员走进一间间病房,门框上的“RFID系统”会通过医护人员胸卡自动记录医护人员的巡视信息,这些信息还将与医护人员手中的智能终端操作一并传输到后台。这一基于物联网传感技术的高科技,是瑞金医院“智能病房”的一部分,它不仅有效预防、降低人工误操作引发的医护事故,更大大创新了移动医护平台。
移步瑞金新综合楼的手术室,“高大上”设计亦不少:无缝可擦洗墙面材料减少了细菌的滋生,更利于手术清洁要求;一体化手术室、复合手术室、3D手术室等智能手术室满足了当下世界最高难度的手术要求。
新服务对接城区医疗新需求
借助高新科技,医院方面更看重的是借此实现医疗流程的“配套升级”。“改造是为了最大化地提升医疗价值。”李劲介绍,仁济西院将推行床位管理新模式,即把科室床位变为医院床位,由医疗部门每日发布床位信息,按照“楼层就近、兼顾内外”的原则调配床位,以此打破不同科室床位冷热不均,最大化利用床位资源。
在瑞金医院新大楼,病房改造计划也在进行中。根据老龄化社会病人的疾病特点,该院创新性地以学科群协同发展的理念来布局病房,即依据特定的疾病、器官和身体系统,组建相关学科共同参与的病区。这不仅便于相关学科医生形成核心治疗团队,实现定时、定周期、定地点的学科病例讨论,也使得病人的治疗更便捷有效,更利于病人的恢复。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心城区人口结构与功能定位的改变,此番仁济西院改造后还提出了医院差异发展的定位:适应外滩金融区域发展,建设大专科、小综合特点的医疗中心。李劲透露,该院退出历史舞台的锅炉房被拆除后,将在原址改建咖啡吧,此外还计划在该地筹建“突发事件应急救治中心”,以对接中心城区快速应急医疗需求。
“喝咖啡等待看病”就在眼前
这两年,上海大型医院纷纷步入“改造期”。除了瑞金、仁济,中山医院、第九人民医院等也先后推出“升级版”。
今年3月,九院新门诊大楼试运行,这是九院20年来首度整体扩容。在新门诊大楼,每个楼层均设有自助挂号缴费机和人工挂号缴费窗口,50多台自助机让患者分流到各楼层,不用再跑到一楼大厅缴费,缩短排队等候时间。由于大部分门诊整体外搬,制造局路上的“老九院”也得以展开学科发展调整与新布局。
去年年底,中山医院新急诊部在斜土路上开诊,新启用的急救流程设计更趋科学,急诊留院观察的床位数也比原先增加,为病患提供更好的医疗急救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大型医院“大换脸”不仅是为了应对不断攀升的病人流,医院管理者的办医思路也在变——他们在保证医疗安全、追求医疗技术的同时,开始注重患者的就医体验。
明年年初即将全部修缮完毕的仁济西院将变得很“小资”:住院病房修旧如旧,保留欧式风格,门诊5楼平台还有个露天咖啡吧,医院管理者自豪地说,病人可以看着外滩风景、喝着咖啡,利用手机上的就诊App查询候诊情况,等待看病。
在瑞金医院新大楼,细心者会发现,病房的墙面、地面、橱柜使用同一色系的两种颜色,使得病房色彩在协调统一的基础上又有所变化,一改过去病房给人的沉闷感。受到飞机上阅读灯的启发,病房为每个床位设计两个独立灯,夜晚时不致于因为一人检查全室受扰。
“新技术是为了让医疗更科学,更是为了让患者体验更好的医疗。”杨伟国称,此番改造的一大原则就是围绕患者设计医护服务,而不是以医院的利益或员工的方便为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