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创客中心吸引了众多创业团队入驻。玻璃隔间里,新科技、新创意不断通过讨论变成现实。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文汇报首席记者 张懿
几周前,一场事关全球电视技术走向的会议在上海举行,面对20世纪福克斯、NBC、索尼、高通、三星、LG等电视产业链巨头,美国电视标准组织(ATSC)主席马克·里彻在会上说:“在上海,我们迎来了一个历史性时刻。”
“历史性时刻”,正是当时在上海举行的下一代电视标准ATSC3.0的全球首次互通性测试。结果将推动新电视标准的前进,并帮助全球电视业者为未来做好准备。它选在上海举行,用里彻的话说,是因为上海是ATSC3.0标准中的“主要贡献者”。
这样与创新相联的高光时刻,正在上海的土地上不断闪现。今年,被许多人看作是上海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起步年。对这座立志改变世界创新版图的城市来说,“科创”正在重塑城市的品格,并成为它新的符号和荣耀。
当世界越来越愿倾听
上海拥有国内最顶尖的人才配置、科研实力和产业体系,在全球科创中心起步之年,天时地利加上多年积累,世界正越来越多听到“中国声音”“上海声音”。
未来电视该是什么样?怎么才能实现?如何才能赢得与互联网的竞争?围绕这些问题,ATSC牵头搭台,组织全球顶尖专家参与到新标准的竞争之中。国际平台,实力说话。过去两年,由数字电视国家工程中心、上海交大、中科院上海高研院组成的上海团队努力工作;今年,他们的五个技术方案全部被接纳为标准,中国的数字电视技术将被直接导入全球创新体系。无论从技术和产业层面,此事都意义重大,因为产业链将有机会率先完成下一代技术和产品部署。
向世界贡献上海智慧的方式,不仅是参与标准讨论。今年9月,非洲第一条现代化轻轨铁路在埃塞俄比亚首都竣工通车,它完全采用中国标准,由中方承建,其中极具技术含量的列车信号系统,就是由上海的卡斯柯公司自主研发,这也是中国自主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首次走出“国门”。就在埃塞俄比亚轻轨线路的建设调试阶段,周边许多国家纷纷派员参观。上周,卡斯柯的自主信号技术在非洲吉布提又赢下一单。
代表中国参与全球对话和竞争,通过标准制定与技术贸易推动经济合作,这理应是上海努力打造的全球科创中心应有的使命。过去这一年,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多: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厂被美方评为“全球顶级(最清洁、最节能)电厂”,当家人冯伟忠被美方邀请作技术讲座;上海芯片装备企业“中微微电子”因为打破了海外的技术垄断,推动了美国重要贸易规则《瓦森纳协定》的一次重大修改……
当世界更愿意倾听上海,科创中心的方向和决心也将显得更加坚持。以上这些案例,不仅是对上海创新体系的肯定,更为未来指明了方向。正如这支电视标准团队,其实他们中的核心力量从十多年前起就参与到我国数字电视标准的制定,当年的竞争同样激烈,但他们仍成功交卷。有了这些年在技术上、产业上的历练,当国家以更积极、更开放的态度面向世界时,上海有理由更进一步。
当草根越来越振奋
能参与全球竞争的无疑是创新金字塔的塔尖,如果想让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成果不断涌现,则更需要成千上万稳固、厚实的“塔基”作支撑。科创起步年,要寻找一个视角观察上海的创业氛围,聚集着大量草根的众创空间比那些高大上的项目更合适。
在虹口区一处改造过的旧厂房,拥有近百个工位的“方糖小镇”里,融汇着活力、梦想和志同道合。入驻的互联网创业者王健说,在这里,他拥有一张体面的办公桌、数不清的创业讲座以及无限量咖啡的代价。而之前那次不很成功的创业经历里,每年30万元的房租曾压得他喘不过气。
低价只是类似联合办公空间的基础性价值,它更重要的支撑是感觉和文化——这里没有格子间,所有创业者相互间都看得见对方。王健说,肩并肩的感觉,加上相似的心路历程,使得创业者在这里更容易相互提携、合作,而抱团取暖可以让创业成功率显著上升。作为他本人,正是在入驻后和另一个团队组成“临时家庭”,开始运转一个新的创业点子。
实际上,类似“方糖小镇”这样的创业者办公室,上海过去一年中新增的数量可能比之前加起来还多。它们的兴起,折射出上海创业者群体的快速增长。作为行业第一梯队代表的“方糖小镇”,创立迄今不过半年,规模就已达到12个社区、5000个工位,年内预计还将完成50处场所签约。就在上个月,它还拿到了国内同业中最大的一笔风投。
除了规模,我们更应从众创空间上看到创业生态之变。如果说传统孵化器做的是地产经营,但低成本众创空间的盈利点必然是创业服务和投资回报。上海移动互联网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唐才友说,与其把他们当成办公室,更应该看成创业生态的线下“入口”。
“入口”的丰茂,已经引来了投资热情。根据公开资料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上海互联网领域共产生过240多笔融资,几乎两倍于苏浙之和,领先于广东,仅次于北京。
当“放手”越来越普遍
度量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进展,除了创新成果、创业氛围,创业环境和体制机制不能回避。这一年忙碌的,除了创新者和企业家,也包括政策制定者。
今年年中的市委全会通过科创中心“22条”后,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先后发布,但最先亮相的配套文件,却是一条看似和科技无关的内容:从即日起,创业者在工商办理变更股权的登记手续时,全体股东不再被要求“集体到场、不准缺席”,新规则下,股东只需要递交自己的身份证。
和之后其他详尽、全面的配套政策相比,这一条政策“小而美”。然而,某种意义上,它却代表了上海政府部门打造科创中心的姿态:用减法来营造创新氛围,靠放手放出创新活力。在股权登记中,正是因为工商的“放”,常有融资动作、一直需要变更股东的互联网企业,在发展中将面对更少的阻力。
事实上,在这科创起步年,市级层面的文件不断亮相,各区县、各部门也在纷纷出台自己的“科创新政”,但很多人都注意到了政府退后一步的努力——为推动众创空间发展,市科委不再对创业孵化器进行评定;为促进成果转化,科研成果的“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将进一步下放到团队;为吸引高水平人才聚集,人才的评价机制也将进一步强化市场导向,减少政府认定、突出薪酬评价、投资评价和第三方评价……就算在以往政府更多介入的产业资金、产业政策方面,上海也在试图减少政府决策的痕迹,比如组建规模高达500亿元的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基金,财政资金将只占小头,主要由社会资本注入。
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起步年,相关政策体系难言完备,体制机制障碍也尚未破除干净,但是格局已然呈现。政府资源的着力点正从台前转向幕后——打造更多功能性平台、构建基础创新设施、引导社会资本注入科创领域……
不久前在沪举办的那场高规格数字电视技术峰会上,并无高级别政府官员到场,这当然不代表上海对此漠不关心。或许,世界级技术平台可以照着更专业的轨道走下去,因为创新是一种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