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崇明县的支柱产业,管仕忠始终对他管辖村的农产品种植严格把关。 袁婧摄
1978年,管仕忠当上崇明县竖新镇仙桥村团支部书记,这是他干部履历的起点。那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当年年底,安徽、四川等省农村尝试包产到户,农业增产明显。随后几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恢复、肯定和发展。30多年过去了,管仕忠连任了八届村支书。
这几年,仙桥村引进六家专业合作社。管仕忠请来一批懂得生态种养的“现代农人”: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在村里经营创意民宿;根据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的规划,春润水产合作社在稻田里养起了小龙虾;在上海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惠杰果蔬合作社经营起了水果采摘园;光明集团等企业则被引入严格管控谷物、蔬果种植……甚至,老外也被生态农业环境吸引来了——夏天,他们坐在田埂上吃着小龙虾、喝着老白酒,跟村民们打招呼说“哈喽”。
如数家珍般聊着这些村里的新鲜事儿,管仕忠特别看重土地流转带来的变革能否惠及全体农户。他深知,只有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政策的推行才会顺利。农户的满意度在选举中有了答案:在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选举中,管仕忠均以100%的票数当选。加上在农村土地流转改革中,全村农业土地近100%实现流转,他被村民们称为“三百”村官。
为最困难农户找出路
崇明县不少农户在上海市区开出租车,或者离开本村到县城、镇里务工,他们能够接受土地流转。但是,部分农户老、弱、病、残,劳动能力不强,他们担心租出土地会失去生活保障。为保护农户利益,管仕忠与承包土地的合作社约法三章:第一,在全村近1780亩土地中保留400亩,仍种水稻;第二,合作社卖粮食给本村农户不能高于国家收购价格;第三,合作社要雇佣本村人。这样,农户能够拿到土地流转费、为合作社务工的收入,还有每年从合作社得到的分红。
管仕忠为最困难的农户找出路。村民吴余琴身体不好,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再无力供两个儿子读大学。管仕忠为她争取扶助政策,并推荐她做家政服务员。当时,村里家政服务员的名额已满,管仕忠翻了翻名册,看到自己一个亲戚的名字。他上门做亲戚的工作:“我知道你也符合政策条件。但吴家比你更难,你能不能让一下?”岗位最终换给了吴家。现在,吴家的两个儿子,一个当了兵,另一个也找到了工作,一家人生活无忧。
村民高美英因家境困难吃低保,每到过年,她总要打电话向村委会诉苦。仙桥村要搞民宿了,高家有三间破房,怎么想也轮不上改做民宿。管仕忠想到了她,把她家的破旧房屋推荐给同济大学设计丰收团队,改造成“创意民宿——田埂农家乐”。整套民宿日租金2500元,至今已吸引来不少中外游客入住。作为房东,高美英每月都有一笔收入,而且房子整修一新,外墙添上了彩绘,院子装上了门扉和地灯。管仕忠说:“过年了,这次她没再诉苦。”
年过古稀的村民陈泮涛流转了家里的八亩土地,全部交由春润水产养殖合作社打理。他还受雇于合作社。现在,除了每年按规定领取一笔土地流转费外,合作社每年按其入社的土地面积给予额外分红,加上他在社里帮工的收入及农村养老福利,一年收入能有3万多元。
在管仕忠的努力下,村里很多农户上岗成为家政服务员、河道保洁员、绿化养护工。11户村民经营“农家乐”,每户年均增收4万余元。
整地迁坟攻克最难关
土地连片,靠规模经营提高效率,这是土地流转的预期效果之一。因此,整理土地、建筑减量成为必要。这涉及各家各户的利益,并不容易。管仕忠挑了最难啃的“硬骨头”——迁坟。以前,村里有乱埋乱葬的风气,坟头分布在路边、林下。在镇党委、政府支持下,仙桥村建了一座公益性墓地,要求全体村民移风易俗,把老坟迁到公墓中。
村里有一户人家,老坟占地70多平方米,坟前的台阶就有三层。能否说服这家人,全村人都在观望。管仕忠想和男主人谈谈,对方颇不情愿,只道:“我白天都没空,要不晚上约时间?”话是这么说,可这门着实难进。管仕忠就找户主的邻居,叮嘱他看到户主家里灯亮就通知自己。这天夜里,邻居打来了电话,管仕忠马上开了灯,从被窝里钻出去见男主人。老婆帮他整理了下衣服:“我陪你去。”到了那户村民家,果然是主人来应门,虽有些意外,宾主还是落了座,各人的心思对方都知道,可怎么开口?“咳咳,你家女儿从小就乖巧、学习好,最近这段时间又表现好,全村人都称赞啦……”管仕忠想到老婆在身旁,她和这家女主人是同事,“你老婆也很能干,我家那位常说起,说在厂里全靠互相帮衬……”从女儿到老婆,从家里到家外,除了迁坟,别的话全说了一遍。男主人先熬不住了:“管书记,我知道你来为啥事。”最后,户主答应迁坟。到2013年清明节为止,仙桥村97处乱埋乱葬墓穴全部迁入公益性墓地。
仙桥村拆除违法建筑,管仕忠带头拆自己的——他家原本有一间放农具和粮食的小屋,倒不算是违建,但管仕忠告诉老婆,要带头拆掉它。老婆不太情愿,但仔细想想,不能拖后腿。这些年,仙桥村清理两条河道共计3000多米、泯沟47条,全面完成河面、河沟坡、河平台等清障;取缔、填埋小粪坑800余处,拆违3000多平方米,整理辅助房屋面积6000多平方米。32家存量违法建筑在最短时间全部拆除。
自治团队离村委最“近”
仙桥村村委会小院门庭狭窄,一辆稍宽些的面包车就进不来。天气晴朗,小楼前的空地上晒着谷子,底楼是村里的睦邻点和留守儿童的“花朵之家”活动室,二楼是村委会办公室和会议室。在睦邻点,奶奶们戴着老花眼镜,在老师的指导下摆弄崇明老土布,把土布缝成一只只活灵活现的玩偶。村委会门口有一堵三十来米的家训墙。管仕忠征集每户家庭的家训,写在墙上,鼓励每位村民遵守文明公约。
农村土地流转的目的是达成规模经营,但农户习惯了分散经营,依旧“各人自扫门前雪”。村官们面临的难题是,如何让农户相信集体合作能够带来更好的发展,如何让农户在村的事务中发挥主体作用?
管仕忠首先让村级党组织发挥带头作用。村党支部把83名党员划分成五个小组,开展党员“1+N”联系服务村民活动,党员带头整治环境、带头拆除违建、带头服务群众、带头调解纠纷、带头移风易俗,不忘记党员身份、不混同普通群众。今年上半年,村干部走访农户300多户,帮助解决问题200多件。
他注重培育服务群众的村民自治团队。除了睦邻点的土布工艺组,目前村里还有“百言堂”姐妹议事会、“老舅妈”工作室、“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经常活跃在村民身边。村腰鼓队如今已是全县闻名,下乡表演、镇上演出、县里得奖,都有他们的身影。成立之初,村民积极性不高,管仕忠发动妻子带头为腰鼓队服务,组织排演项目。渐渐地,大家被吸引过来。现在,只要不下雨,每天傍晚,健身广场上灯火通明,村民随着音乐起舞健身。
自治团队的活跃调动了村民参与本村事务的积极性。前些年,仙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村里组织“美丽乡村、生态仙桥”大讨论,让每家每户村民都来提意见、出主意,多次召开全村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最后,形成了“老百姓怎么盼,支部就怎么创;家家都参与,人人齐动手”的氛围,创建中村民承诺签约率100%。如今,仙桥村已成为小有名气的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入围上海市“我最喜爱的乡村”,荣获全国宜居村庄称号。
文汇报记者 沈竹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