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钢先生在他的多彩书房
“金唱片”、“白金唱片”在书房里像一双有情的眼睛
书房印象:窗的巧思
书房印象:玫瑰蝴蝶在跳舞
音乐家陈钢先生的书房坐落在上海音乐学院一幢古老的小洋楼二层。15年前的11月,我曾经在这里采访过他。如今来时,还是11月。
我们抵达时将近黄昏,夕阳把青藤缠绕的洋楼映照得无比温情。听说这里是上海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犹太人俱乐部,距今已经80多年了。
推开房门,书房不大,仅一条窄窄过道,一大一小两间,但是,室内色彩温暖活泼,竟然比室外夕阳还要美,还要丰富,更奇妙的是:坐在我面前的陈钢先生,粉色衬衫加靛蓝牛仔裤,精气神十足,竟然比15年前更加青春。
漫步书房,墙上手绘的七彩钢琴因倾斜产生动感,彩虹色的窗帘映入眼帘,高音谱号形状的艺术钟高悬在电脑上空,斜顶上天窗引来天光,蝴蝶、玫瑰都在书架间跳舞,我不能不赞叹,这里的主人肯定青春!
【书房自述】
陈钢是中国著名作曲家,他与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蜚声中外乐坛。这首流传最广的中国交响乐作品曾先后荣获五次金唱片与白金唱片奖。他也是文汇报的老朋友。上世纪90年代初,他就在文汇报副刊开出专栏“独弦操”,发表文化随笔,比如写父亲、作曲家陈歌辛的《绝唱》,写自己初恋的《梁祝:我初恋的墓志铭》等。
而与书结缘,年代更是久远。正如他所言“书是生命的甘露”,小时候写人生志愿,他一不想当大官,二不愿发大财,唯独愿意成为大文学家。
他提到自己人生曾有三个梦,年少时喜欢仰望星空,读海涅的诗,读高尔基、契诃夫、欧•亨利的小说,文学梦比音乐梦早很多。这也是受他父亲的影响,因为陈歌辛不仅擅长作曲,也同时写词写诗写文章。
13岁时,陈钢写了平生第一篇短篇小说《长脚归来兮》,写一位自家的姓何的长工,这位长工爱读书,尤其爱读《古文观止》。写小说是为了表达对长工的同情。这篇少作后来找到了,因为它发表在陈钢表兄妹们自己编辑自己抄写的家庭杂志上。
他人生的第二个梦是革命梦,1949年他14岁时冒充18岁去当兵。后来到部队文工团,又由部队送他到音乐学院,才开始音乐梦。
陈钢说得好,语言止步时,音乐开始。而音乐说不清的,可以用文学表达。好在音乐和文学一直伴着他,是他的一双翅膀。
父亲陈歌辛写出了《玫瑰玫瑰我爱你》、《夜上海》、《凤凰于飞》、《恭喜恭喜》等很多脍炙人口的好歌,父亲也是他从小的音乐老师。父亲曾经举过傅雷家的例子。傅聪小时候常偷听父亲傅雷和别人讲话,而文化就是这样“熏”出来的。傅雷曾对傅聪说过这样一句话:“你首先是个人;其次是个艺术家;第三是个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这句话一直深深地影响着陈钢,成为他从事艺术工作所尊崇的戒律。他特别尊敬钢琴家傅聪,他说,听傅聪弹琴里面有李白杜甫,傅聪开一场音乐会,听来简直是一场中国古诗词的诗歌朗诵会。在音乐的背后可以听到书的背景、中国文化的厚重。
关于音乐,他一直记得父亲讲给他听的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只爱古典音乐,而且只爱巴哈!他成天听的、弹的、想的都是巴哈,还在床头挂了张巴哈的巨幅画像。有一夜他在梦中与巴哈周旋时,巴哈爷爷突然从镜框里走下来笑笑眯眯地对他说:“孩子啊,你可不能只爱我一个人;你应该爱世上一切美好的音乐……
陈钢认为,生活在当今社会的现代人,必须有全息的听觉结构网,才能接受美妙音响世界的浩繁信息。因此,要用三只耳朵听音乐——古典、先锋、流行。
父亲讲的故事也给了他开放、立体的思维模式,什么都想试试,碰撞、合成。所以他不仅爱文学爱音乐,也爱摄影、绘画、室内设计,他在名片上一直戏称自己为:音乐外行,文学票友、针灸郎中、摄影傻瓜……
身为海派文化的传人,近年来,陈钢和他的朋友们共同发起了一个民间的文化沙龙“克勒门”,以贵都大饭店为沙龙地点,一众小克勒、中克勒、老克勒们聚集在一起,有文人、学者、音乐家、诗人、配音演员、记者、主持人等,他们一起谈上海文化,唱上海歌曲。比如,《永远的尹雪艳》沪语话剧上演时,白先勇也曾做客沙龙,讲述白家故居的童年生活。沙龙还邀请来89岁的百乐门琴师,请来了白先勇在南模中学的同桌……“克勒门”希望打开一扇了解、交流海派文化艺术的门,让更多热爱它的人有一个平台,分享和品读一种高尚雅致的生活方式。身为“克勒门”领衔人,陈钢自豪地说,他们已经在两届上海书展推出了两批“克勒门”丛书。
【书房献宝】
第一件宝贝——1981年,他与小提琴大师艾萨克•斯特恩的合影
1979年6月,美国音乐界的“教父“斯特恩作为中美文化使者访华,在北京和上海举行了多场音乐会,同时还参观了上海音乐学院与中央音乐学院。此行,他也来到陈钢家中。斯特恩的中国之行被拍摄成新闻纪录电影后取名为《从毛泽东到莫扎特》,真实地记录与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音乐教育的现状,使世界看到了中国音乐的发展与希望。
1981年,陈钢来到美国,特意回访了斯特恩先生,并送他一幅书法家写的条幅,上面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专著《乐记》中的话: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第二件宝贝——《上海老歌名典》
这是陈钢编的一本厚重的书,在大陆、港台有多个版本。海派文化中的重要一环——“上海声音”在这里汇集,还有周璇、姚莉、李香兰的倩影。书中很多好歌至今仍然传唱着,散发着永恒的魅力。就像陈钢唤为“陈伯伯”的陈蝶衣先生说的:老歌不老,永葆青春。
【书房欣赏】
《永远的微笑》正版在此
陈钢母亲年轻时,父亲说她像蒙娜丽莎
陈钢父母结婚照
陈钢父母在香港
“心上的人儿,有笑的脸庞,她曾在深秋给我春光。心上的人儿有多少宝藏,她能在黑夜给我太阳……”《永远的微笑》,这首陈歌辛写给自己太太金娇丽女士的歌,他说娇妻像蒙娜丽莎。陈钢说,母亲长得像蒙娜丽莎,不仅有蒙娜丽莎一样“笑的脸庞”,也有蒙娜丽莎式的“心的宝藏”。
这首《永远的微笑》周璇唱过,罗大佑唱过,蔡琴唱过,王作欣唱过,美妙的歌儿跨越了时间空间,深深打动过一代代的听者。
在采访最后,陈钢先生应我们的央求为我们弹奏了一曲这首他父亲的代表作《永远的微笑》。音乐如水,在多彩的书房里流淌,漫过那些好书,那些跳舞的蝴蝶和玫瑰,我们的心也随之激动着!其实,此时陈先生左手腱鞘炎正在发作,可是他依然弹得很投入,真是难忘的美妙的时刻。
我敢说,在此刻我终于找到陈钢先生青春永驻的原因了——爱+艺术,正如塞缪尔•厄尔曼《青春》里说的: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恋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文/文汇报记者顾军
视频拍摄/陈龙、张挺
视频制作/王卓
摄影/陈龙、隽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