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杨路果品市场里已拉起市场关闭横幅。
再会,曹杨路水果市场——上海最大水果市场
曹杨路水果市场开业18年,占地40000多平方米,是上海最大的专业水果交易市场,市场内有商户五六百家,主要功能定位是批发。但不少市民会专程来这里采购一些价格便宜的果品,年销售量最高时达70万吨,年交易额占全市果品交易60%以上。
市场内摊贩正在打牌消遣,市场内地上都是垃圾。
粗放管理带来诸多问题
近年,曹杨路果品市场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中心城区发展需求,交通、市容、环境、治安、卫生、食品安全等各种问题都暴露出来,周边居民也被市场带来的种种问题困扰。
曹杨路果品市场包括9家经营主体:银泉果行、宏益果行、曹杨水产、铜川集散、山华果品、北海果品、申琥商行、铜川副食品等8家水果市场和五星农贸市场全 部在关闭范围内。其中,银泉果行、宏益果行、曹杨水产、铜川集散已在今年6月和8月底分批关闭,本月底前完成其他5家的关闭。
一名商户仍在进行水果交易。
大部分商户搬迁至青浦
大部分商将搬迁至青浦的三处市场,其中青浦西郊农产品交易中心已签约完成300多家商户、青浦华新小商品城将入驻200家商户、华新一处新建市场可容纳170家商户,还有部分商户分流到浦东与嘉定市场。商户迁移工作进展平稳,目前已经搬离450家。
再会,石库门——曾经的上海标志
石库门是一个与上海城市文化不可分割的名字。
石库门起源于太平天国时期,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住宅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民居的形式,有天井、客堂、厢房、灶间、晒台,又采用了西方简易住宅的排联样式。
石库门曾一度容纳超过六成上海人,但由于居住密度过大,“七十二家房客”时代的上海,石库门一度成为居住环境恶劣、破旧、拥挤的代名词。然而经过多年发展与城市改造,曾经的石库门里弄,却成为追忆上海百年历史的最好依托。
石库门里弄正在消失
2011年冬天,“大中里”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消失了。始建于1925年的“大中里”曾是上海市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石库门里弄之一。
管理人员在已搬走的人家门口写一个“空”字。
2013年,一群老上海人和一串阴雨连绵的日子,一同送别新闸路上的“斯文里”。这是老上海人口中的“上只角”。史料记载,1914年,一英籍犹太妇人阿谷向广肇山庄业主购地陆续建造砖木结构二层石库门旧式里弄房,至1920~1921年竣工时,已建成700余幢。
仅仅几年工夫,除了大中里、东西斯文里,还有慎余里、褒德里、余庆里、师善里、积善里、公和里、董家渡……
2015年1月,“逸庐”所在的济南路185弄整体开始搬迁。目前,老弄堂里还剩下七八十户人家,其中就有“逸庐”的一大家子。
有专家称“逸庐”的门头是全上海石库门之最,其中牌匾最大,雕花最饱满,属于精品,应明示保护。这里,曾是外国人驻足留念的地方,也曾是诸多电影中唯美片段的背景。
根据相关资料,在解放前,上海约有20万石库门里弄建筑,近60%的上海人居住其中;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已经约有70%旧式石库门里弄被拆除;至2020年,根据十三五至十四五的旧城改造计划,还有相当数量的石库门里弄将要消失。
位于泰兴路上的老石库门建筑。
专家呼吁石库门申遗
作为上海独有的文化遗产的石库门,其重大遗产价值已经得到全市各界乃至国际范围的广泛认可,是海派文化、红色文化的集中体现。
学家学者呼吁:上海应该将申报石库门世界文化遗产纳入十三五规划,建立专门职能机构,制定石库门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保护经验,将部分 石库门纳入保障房体系,建立准出入机制;设立石库门专项保护基金,建议政府每年从土地收益拿出部分资金专门用于石库门的保护与利用;制定调整石库门的容积 率等相关政策以保障石库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申·迹忆:那些消失和崛起的上海地标
有些人,聚着聚着就散了;有些景,望着望着就变了;有些地标,看着看着就成了记忆……与城市变迁相伴的,是地标的更迭。无论哪个城市,每个时代都有着自 己不同的标志。诚然,若要让你从众多上海建筑中,遴选出几个时尚地标,那并非难事。可你是否还记得,那些老上海曾经的地标?亦或是如今上海地标曾经的样 貌?十里洋场,海派融合,《申·迹忆》为你打开的,是那通向曾经与未来的时光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