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教育教学的有生力量,也是培育一流学生的支柱。
对这一点,上海市洋泾中学有着清醒的认识。学校将教师队伍建设置于关系学校发展的高位,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总目标是: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全面打造一支道德高尚、理念先进、素质精良、善于创新、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在浦东新区乃至上海市有较高的知名度,成就“洋中教师团队品牌”。
“洋中教师团队品牌”的内涵丰富:一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学校(“三热爱基本素质”);二是认真负责,严谨踏实,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十六字工作作风”);三是知识扎实,经验丰富,热爱学习,善于反思(“十六字专业标准”);四是敏于行动,长于合作,精于细节,成于课堂(“四项核心竞争力”);五是淳朴而自信、勤劳而智慧、真挚而热情 (“六种个性特征”)。这种规定性概括,充分体现了洋泾中学师资建设的特点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特色。
2005年,洋泾中学进入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行列;2007年,学校颁布了《上海市洋泾中学“响亮工程”实施纲要》,这是洋泾中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总方案、总规划、总方针,也是制订各项教师培养制度、教师引进制度以及教师奖励制度和用人制度的根本依据,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南。
如今,洋泾中学的教师专业发展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一些做法富有创意,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近五年来,学校参加市区名师基地学习的教师逐年增加,多达80多人次,占教师总数的60%以上。现有特级教师2位,第三届上海市双名工程名师名校长后备7位,区级学科领军人物3位,区级学科带头人3位,区级骨干教师26位,还有16位教师考入华东师大、上海师大攻读硕士学位,占教师总数的30%以上。在市区级各类教学比赛中,学校教师取得了优异成绩。最近两年,共有4位教师在四年一度的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荣获等第奖,其中3位荣获一等奖。王珏老师在2014年被评为上海市地理特级教师。教师在公开出版物发表的论文、著作也越来越多,最近10年每年都在100篇(部)以上。
珍贵画面 “教育叙事”社区的建立
从纸面上写一篇“教育叙事”到在网上建立“教育叙事”社区,洋泾中学的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在内容上深化,而且在形式上创新。
在校园网上设立的“教育叙事”社区,成为全校教师记录教育教学及学术活动,交流、讨论教育教学与学术问题的园地。社区设立总主持人和分项主持人,不定期确定主题,教师自由上传活动记录或心得体会,相互交流,共享资源。“教育叙事”社区研讨的主题广泛而又集中,有关于 “教学模式改革”的讨论、“分层教学实施方案”的讨论、德国“鱼牛故事”的讨论、试卷讲评课怎么上、40分钟课怎么上的讨论,等等。因其接地气且图文并茂而广受好评,迄今为止的186个主题,点击总量高达171271次。
这种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主题研讨,只是洋泾中学不断尝试改善优化校本研修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磨人: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学校特别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曾提出四大举措,重在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文化自觉。
一是重塑教师职业发展心态,合理规划职业发展目标。将“磨人”活动改造成为“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策划”,内容包括:“教师个人职业小传”“教师专业发展诊断”“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和“教师职业成长设计”。
二是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个人规划考虑四个方面:专业心态,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智慧。
三是把师德修养作为校本研修的首要内容。学校努力探索加强师德建设的有效策略和方法,通过组织学习、报告会、交流会、表彰先进等途径,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
四是以市级重点课题《基于数字化视频课例的课堂教学诊断实践研究》为抓手,构建新的“磨人磨课”运行模式,使之成为洋泾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特色品牌。
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书香校园”活动后,一位语文组教师这样总结读书过程和收获——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校长的读书倡议如西风,语文组老师们如碧树,读书活动将光鲜的语文组彻底变了个样,全组上下,人手一本《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开始了“啃”书的艰难历程,霎时一个个灰头土脸,原先的光鲜荡然无存。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饱经精神的磨难后,终于也开始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我们开始尝试将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然后再将反思拿到教研活动时讨论,每次教研活动的内容都变得鲜活生动。第三重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到了收尾阶段,看着老师们淡定的神色,已经可以对着书侃侃而谈,说出一些颇有见地的看法,曙光在前。
磨课:创建教学诊断系统“把课打开”
基于好课是“磨”出来的,好教师也是“磨”出来的思想,洋泾中学于上世纪末开始探索“磨人磨课”的教学改革活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市、区的知名度很高,成为一道特有的文化景观。
“课”是一种载体,在“磨”的过程中,追求教学细节的精致化,强化教师的自我反思,领悟和总结各学科的教学规律,逐步形成严谨科学的教学风格。通过“磨课”,不仅磨出了一批优质课和优秀教学案例,更重要的是“磨”出了一批“过得硬”的教师。学校承担了3项市、区级有关科研项目,分别举行了两次校级说课比赛和一次面向全区、一次面向全市的教学展示活动,使“磨人磨课”再上新台阶。
从2006年9月开始,“磨人磨课”成为学校工作的常态。学校制定了《洋泾中学关于“磨人磨课”活动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新一轮“磨人磨课”的目标:磨出新意,磨出个性化的教学风格。2008年,学校“教学诊断室”建成。这是集教学、教研和科研为一体的师资培训的重要场所,老师们把在“教学诊断室”自动录制的视频课上传到校园网上,切片、分析、诊断,把人们对课堂教学某个方面的初步预判和推测实证化、确证化,核心是把课的种种要素的状况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化、指标化、显性化地予以揭示。信息技术的介入,使老师们找到了一把揭开课堂奥秘的金钥匙。
在课堂教学诊断的基础上,2013年9月至今,学校全面开展“学科育人”课堂教学研究,引领教师深入探究学科本质,在关注“智育”的同时,更关注“德育”。
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成长插上翅膀
“学校以教育部信息化试点单位项目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课题为抓手,充分利用学校自主研发的校园网课堂教学诊断系统和“教育叙事”社区,引领教师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学会了面向事实、基于证据、关注细节的原点思考和程序性、结构性、系统性的焦点思考,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研究的无缝连接,为教师专业成长插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
关伟老师说:“作为项目组的一员,我从课题启动、准备上课、上传课例、切片分析、专家指导、总结提炼、形成文稿、投稿、编辑部发表、项目结题到专家论证验收,经历不断的反复,不断有新的认识、新的提升。其中课题研究过程中,‘技术’与‘实证’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使我懂得如何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来收集证据、分析证据和使用证据,突破原有评课模式,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原有的评课模式是上课、说课,专家或同伴现场评课。这种方式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重要的是采集到的信息有一定的局限性。现有的技术就改变了这种弊端,上传课例后,专家或同伴不需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时间上来说,只要你有闲暇的时间,什么时候都可以进行观课评课;从空间上说,也不再局限在会议室这样一个固定的空间,可以在办公室、家里、公交车上或地铁上,只要能够上网的地方都可以进行观课评课。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诊断平台上能够搜集到所有人(包括专家)对该课的诊断,这些‘大数据’更真实地反映了视频课的质量。”
“磨人磨课”提高了学校教师队伍全面发展的素质,深化了责任教育。安卓、徐琳、申春燕就是“磨人磨课”的受益者,最近两年,她们在四年一度的上海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活动中均荣获一等奖,为自己、也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微言录 拨动提高教育质量的最敏感的“神经”
■张少波
一流教育需要一流教师支撑,一流学校必须由教师唱主角。
在学校发展的大潮中,教师是最大的划桨手。基于此,洋泾中学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视为重中之重,要中之要,学校出台的发展举措中,教师专业发展无疑是最有分量的,占比也是最高的。
拨动提高教育质量的最敏感的“神经”,培育“洋中教师团队品牌”,不仅使学校成为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也使学校成为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洋泾中学所取得的成绩,是建立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上的。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洋泾中学创造了许多富有特色和成效的做法及经验,这是学校赖以发展的动力,也是成就教师的关键所在。
教师专业发展只有“方程式”,而没有“完成时”。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命脉就在教师手中,我们将更加努力,完善“进行时”。
(作者为特级教师、上海市洋泾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