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一个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故事,变成一部既生动有趣又寓教于乐,还能在网络上“疯转”的微电影——这样的“化学反应”,需要哪些“主料”、“配料”以及“催化剂”?
今天下午举行的“行进上海·精彩故事”微电影沙龙上,围绕“如何通过微电影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议题,多位专家学者、导演制片展开了一场气氛热烈的“智慧对话”,分享了各自的“秘笈”。
“行进上海·精彩故事”系列微电影接力传递启动仪式。
事迹材料不能直接当剧本(一)
“虽然微电影看似近年才在网上‘火’起来,但实际上它已经120岁了。”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导石川一语惊人,他认为,微电影始终伴随着电影的发展而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标准长片的补充而存在。要拍摄一部精彩难忘的微电影,他提出了三条基本原则。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 石川
首先,微电影作品中的人物、场景和故事持续时间,要尽量精简;其次,作品构思必须巧妙,一言蔽之就是要做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除了这两条“常规”要求,作品形式感一定要鲜明、独特,甚至要不惜把形式感做到极致。“观众平时看什么越多,我们就越不能那样去做,这样才能让作品从网络中成千上万的微电影作品里跳出来。”
当被问及在拍摄核心价值观微电影时该如何兼顾“宣传教育”与“艺术创作”,石川认为,两者并不矛盾,好看的核心价值观微电影,里面的主人公一定是“生动的、站着的”,这就要求主创团队对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进行充分的艺术创作,选择事迹中最有代表性的横截面。“直接把事迹汇报材料当剧本,拍出来的作品观众不会买账。”
网络正能量正走向大平台(二)
与会嘉宾还在沙龙现场“解剖”了一只“麻雀”:以“头脑风暴”的方式,讨论如何将在杨浦区创业的沪江网联合创始人兼党委书记于杰的典型事迹,改编成一份感人的剧本,进而拍成一部微电影。
上影集团青年导演程亮
面对这个问题,上影集团青年导演程亮建议,这样“草根创业”的励志故事,可以参考《社交网络》和《中国合伙人》的拍摄思路,将创业历程与个人成长结合起来。既可以采用强蒙太奇的手法,在个人口述中穿插创业经历,也可以提炼创业历程中最感人的部分。
来自北京的青年导演王岽鉴,则倾向于在故事中加入“带情绪的小道具”。他设想,“可以把影片切入点设置在主人公在哈佛即将登台演讲前夕,通过一个老旧的鼠标,用插叙和倒叙的方式,勾勒出他‘草根崛起’的创业历程……”
青年导演王岽鉴
“其实,导演只是个发起人。”王岽鉴说,“拍微电影决不是一个人的事,而要靠整个团队的努力。”在他心中,“摄影是导演的眼睛,道具帮美术实现想法,灯光与摄影师是绑定的……每个人都很重要”。
程亮则透露,眼下他正和国内一些微电影从业人员,联合建设一个创业平台,国内的微电影主创团队,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关注与资源,与更多国内乃至国际的业内人士取得联系,最终完成从微电影到大电影的跨越,帮助网络正能量传播到更广阔的空间中去。
用“小清新”代替“高大上”(三)
文汇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黄强
文汇报社党委副书记 谢海光 致感谢词
作为本次微电影沙龙的主办单位之一,文汇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黄强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沙龙,与社会各界进一步探讨微电影媒介特征、创作要点和制作流程,更好地运用微电影这一新媒体方式,讲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动人故事和美好情感,发挥微电影在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的积极作用。
文汇报“申城美”系列微电影总制片王蔚
文汇报“申城美”系列微电影总制片王蔚向嘉宾介绍了近年来文汇报社新媒体中心在核心价值观微电影公益传播方面的一些经验与得失。包括确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内容上用“小清新”代替“高大上”,用年轻网友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代替传统惯用的标签化语言与情节;在机制上,探索通过全媒体平台,对微电影作品进行多渠道的传播。
在去年的“中国梦·申城美——追梦人的故事”微电影大赛中,文汇报社参与摄制的微电影获得了金银铜等8个奖项,主办的“‘我的中国梦·最美中国’全国大学生微电影系列活动”,入选2014年度上海“群众喜爱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项目”。
文汇报记者 叶松亭 实习生 钱威丞
图片/陈龙、张挺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