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记者 沈湫莎
仙霞路上的一幢商务大楼里不久前搬来了一位新“住户”:一台自动售货机。虽然乍一看和常见的自动售货机没有什么区别,但人们却管这个家伙叫做机器人商店。
没有脑袋,不会走路,但在主持国家级机器人产业课题的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迎春看来,这样的机器人将日益影响人们的生活。
挑战24小时便利店
完成支付之后,机器人商店中的3D机械手就开始“工作”了,用气压泵把商品“吸”出来的设计,使它能够抓取大部分商品:不管包装是圆的还是方的;有别于传统的跌落式出货方式,这台机器能够轻拿轻放,这使得玻璃瓶装的酒类、化妆品,甚至精巧的手机、蓬松的花束,能够进入自动贩卖的货品名单。
然而,如果只是抓取“功夫”了得,这台机器只达到了智能的第一个层次:标准化。比如在上海的一些餐厅已经兴起了送菜机器人,但它们只能够在预定的轨道上行走,缺乏交互能力。想要更像人,机器还需有一个会“思考”的大脑。
机器人商店能够“沉淀”每一笔交易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使它能够更精准地实现人机交互。机器人商店的制造商、上海华屹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彭怡芳告诉记者,通过统计能看出在哪个地方哪些商品卖得更好,在摆放商品时,就能够灵活安排补货、调整品种。陆家嘴时代金融中心分店最受欢迎的商品是水果及进口商品,而虹桥店的消费者则多偏向生活类家居用品。
尽管一台机器人商店能装下的商品有限,但触摸电子屏却不受“拘束”,“未来人们可以在网上直接下单,然后到机器人商店自取”。彭怡芳说。这种线上付费、线下收货、24小时不打烊的销售方式,将直接对便利店产生冲击。
机器人的另一条进化之路
2013年,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同年我国销售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增长60%,尽管势头强劲,但业内普遍认为,工业机器人市场毕竟有限,更大的市场在民用领域。
国内顶尖机器人生产企业中科新松有限公司下一个研发重点就是日常性、服务性机器人,而联网、感知和拥有自动化执行力,是这一代机器人的“标配”。
人们很习以为常地认为,机器人就应该是在新松这样的机器人企业制造的,然而率先推出机器人商店的却是一家以销售自动化贩卖机起家的企业,它们在10年的研发过程中,在原产品基础上不断添加联网功能、完善数据分析,完成了从机器到机器人的转变。
“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有意思的现象:一是机器人企业不遗余力地把它们的产品拓展到各个领域;二是各个领域也在发展它们的智能化设备,最终很可能成为机器人。我们能看到一个智能时代朝我们走来,或许来临的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快一点。”王迎春说。
上海的“机器人”机会
和诸多依靠数据分析的智能机器人一样,样本数量越多、数据库越大,机器人越“聪明”,机器人商店正通过考虑加入手机充值、缴纳水电煤费用等增加与用户的交互,而嗅觉敏锐的商家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机。据悉,已经有电影院有意向引入这台机器人,除了在线选座,还加入贩卖电影周边商品的功能;而在上海智能城市建设过程中,已经有不少在建的智能小区,为这台机器人留出了位置。
王迎春认为,中国工业机器人常因缺乏核心技术被人诟病,在民用机器人领域,感知、决策和执行一体化的能力,是机器人好坏的评价标准,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无疑是发展这类机器人的强心剂,在这点上,上海拥有孕育此类智能产品的良好土壤。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