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讯 (记者 唐玮婕 实习生 白清怡)借助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的平台,以跨境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创新产品正在加速涌出。昨天,全球首创的溢价指数类金融衍生品——自贸区铜溢价掉期正式上线,将吸引国际机构和跨境人民币资金参与自贸区金融市场交易,标志着人民币在金融市场跨境使用上又迎来了一大全新突破。
据介绍,自贸区铜溢价掉期交易由上海清算所进行中央对手清算,约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点,依据洋山铜溢价现货指数进行现金差额结算,是相关实体经济用来对冲保税铜溢价波动风险的基本套保工具。业务首单昨天同步揭晓,由两家铜溢价掉期经纪公司共同达成,成交数量达到了2.2万吨,金额为1247.4万元,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浦发银行等为交易方提供代理清算服务。
近年来,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频率加快,波幅加大。尽管国内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可以规避一定的价格波动风险,但一些个性化的风险管理需求依旧没有得到满足,部分企业仍然存在风险敞口。在保税铜现有定价机制下,国内实体企业通过期货套期保值无法消除保税铜溢价对于现货交易的影响,而自贸区铜溢价掉期能够与期货形成投资组合,帮助实体企业实现保税铜现货价格波动风险的完全套保。
“从全球来看,铜溢价掉期是中央对手清算业务相关领域的首创,不仅能满足中国企业的套期保值需求,还可以吸引境外有此需求企业的广泛参与。”上海清算所董事长许瑧告诉记者,依托自贸区铜溢价掉期交易平台,境内外机构及在境外交易的境内机构将进入中国市场交易,提升市场容量和集聚性,加强中国铜产业链企业和机构投资者在铜国际贸易中交易报价能力和定价话语权。
以保税铜这一上海自贸区最为重要的大宗商品衍生品为开端,推出各种以其现价定价中溢价部分作为标的的创新金融衍生品,无疑满足了实体经济的套期保值需求。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上海自贸区内保税铜现货贸易的活跃程度将逐步提升,带动大宗商品信息流、贸易流和资金流的聚集,推动自贸区成为中国争取大宗商品国际定价话语权的桥头堡,促进上海自贸区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发展。
在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纪志宏等业内人士看来,自贸区铜溢价掉期以跨境人民币计价、清算、结算,促进境内外实体经济、机构投资者和在岸、跨境人民币资金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提升资金流通效率,发挥上海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加快实现国家关于确立上海全球性的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的战略目标。
眼下,上海清算所正将场外航运及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中央对手清算平台延伸至上海自贸区,为下一步实现境内外大宗商品市场联动发展奠定基础。以实体经济需求为导向,今年一系列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航运类、能源类、钢铁类、有色金属类和化工类、农产品类等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将有望陆续上线,打造通过现货、远期、掉期和期权等多产品、多工具类型,实现境内外联动发展的清算平台。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