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直正在“书房”里写字,平时用来代步的轮椅正倚在桌案旁。
文汇报记者 叶辰亮 摄
■文汇报记者 金久超
昨天下午,记者敲开了嘉定区黄渡地区许家村4号一扇红褐色的木门,这里连着的两间矮平房面积总共十几平方米,是轮椅书法家郑直生活、教习书法的地方。一张占了房间一半的木桌上铺满了宣纸,散落着毛笔和砚台,冬日的暖阳斜斜洒进屋里,照亮了一屋子挂满墙上、铺满桌面和床铺的书法作品,屋里满是墨香。
郑直来自山东省东平县老胡镇高沟村,因为患有严重的小儿麻痹症,他童年在爬行中度过。双腿的残缺禁锢不住他向往艺术的心。郑直从小喜爱书法。依靠着拐杖和轮椅,他一路从山东“摇”到北京,并于2010年与妻子一起带着全部家当,来到上海。出发前,弟弟对他说:“上海是个商业化的城市,靠书法,你能在这座光鲜亮丽的城市中生存下去吗?”
因为钱不多,郑直夫妇看见高楼就绕道,专拣有平房的地方走,走走停停两三天,一路从火车站摸到了嘉定区,就此安了家,靠摆摊卖字为生。在黄渡文化馆吴伟东老师的帮助下,郑直经常摇着轮椅到文化馆参加各项活动,一路颠簸走村入户,为村民们写春联,为镇上的残疾人艺术团表演书法艺术,送作品到当地敬老院,参加各项书法比赛。
多年努力终有收获,郑直的作品进入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书法大赛,并在去年嘉定区残疾人书画大赛中获得第一名。如今,他已是安亭镇震川书画院的会员。“上海的乡镇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网上都能轻松查到,而像市民文化节这样的市级活动对我这样的外来人员也敞开了大门,让我有机会一展拳脚。”随着名气渐长,郑直开办了书法培训班,教当地的孩子们学习楷书和隶书,几年间已教了七八十个学生。“如今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来报名学书法的学生越来越多,我现在不靠摆摊卖字为生啦。”
因为下肢残疾,写字时,郑直需要先从轮椅上用双手支撑起整个身体,挪到固定的木椅上,冬天的厚棉服让他在做这个动作时显得笨拙而吃力,不能站立的缘故使得他只能写横幅。不过已经有好心人提出送一台书画牵纸机给他,到时候通过遥控牵引,他就能坐着写竖幅的字了。
“我觉得来到上海后,生活变得稳定多了,在这里很幸福。”言谈间郑直透露出的是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感恩和满足,也似在对之前弟弟担忧的反驳。郑直为自己的陋室取了个诗意的名字“醉墨斋”,他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身居何处,何处便是醉墨斋,醉心翰墨,一生相许。”
记者手记 用包容滋养陋室中的自强梦
许多人和郑直的弟弟一样,并不看好一个残疾人能够在上海这座商业化的城市里依靠书法站稳脚跟。这座城市能容得下靠一门传统技艺为生的草根艺术家吗?然而记者在与郑直的接触中却发现,原本四处漂泊的郑直不但在此安定下来,还能怡然自得地勇敢逐梦。
是郑直的自强不息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造就了今天的他,支撑他笑看人生的难,在陋室中滋养一颗向阳的心。但从另一个侧面也体现出,上海的文化氛围浓郁又宽容。因为浓郁,所以有学生愿意追随这位轮椅上的老师学习书法;因为宽容,整个社会能给予一名草根书法家足够大的空间,让他的梦想在这里生根发芽。
文化大环境尚佳,吴伟东却觉得当地文化馆和残联能帮上郑直的地方还很有限。其实不难看出,虽然摆脱了卖字为生的日子,但仅靠学生们微薄的学费度日,郑直的生活还很拮据。
如何让更多阳光照耀到他们的心底,帮助他们坚守住对艺术的执着,我们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