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国际航空仲裁界将出现“中国声音”。昨天,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国际航空运输协会与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在沪签署“国际航空仲裁战略合作协议”。同日,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揭牌。
国际航空仲裁一直是中国仲裁领域的一大“软肋”。“国际上航空仲裁大多采用临时仲裁的方式,但目前中国法律并不承认临时仲裁的合法性,导致航空仲裁始终是一片空白。”资深仲裁员、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鲁明表示,新成立的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有效解决了这一法律难题,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将有效提升中国航空界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推动中国由航空大国向航空强国转型。
航空大国遇纠纷“找外人帮忙”
中国是全球航空产业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之一。数据显示,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二位。目前,中国共有49家航空公司、2250多架运输飞机。2013年,完成运输总周转量672亿吨公里、旅客运送量3.54亿人。
但中国的航空公司在遭遇涉外合同纠纷时,经常是“走出去”寻求仲裁等解决渠道。“如果航空公司与境外机场在服务合同上出现纠纷,由于中国没有航空仲裁机构,双方只能在第三地进行仲裁,费时费力不说,中国航企还容易处于不利地位。”陈鲁明告诉记者,以快捷便利见长的航空仲裁,一直让不少中国航企望而却步。
上海自贸区仲裁规则将是优势
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虽然从零起步,但却抱有雄心壮志——利用后发优势打造国际航空仲裁的“上海模式”。“上海航空运输产业发展快速,航空制造业亦较为发达,如今还有数十个国际性的大型飞机租赁、航空器材租赁项目公司落户。”上海国际仲裁中心主任岑富荣表示,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在全球首创仲裁国际合作模式,成立由中外专家共同组成的“上海国际航空仲裁专家委员会”。
根据昨天签订的合作协议,三方还将共同制定航空仲裁推广计划,共同举办国际航空仲裁推广活动。国际航协、中国航协将积极向其会员推荐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作为航空争议解决机构,并将共同致力于今后逐步在中国及国际航空业标准合同中纳入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的争议解决条款。
“前不久出台的上海自贸区仲裁规则,突破了当事人选定仲裁员的‘名册制’限制,确立了仲裁员开放名册制,增设了‘小额争议程序’等内容,让不少境外企业眼前一亮。”美国德汇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彼得·柯尼认为,此次国际航协就是利用自贸区仲裁规则的开放性,将机构仲裁与行业仲裁、临时仲裁进行有效衔接,将国际航空仲裁引入中国。
由大变强更需发出“中国声音”
不少法律界人士认为,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的设立,为中国法律服务业开创了一片蓝海,更是中国从航空大国迈向航空强国的重要一步。“以海运为例,上海港已成为世界首个集装箱吞吐量超过3000万标准箱的港口,但世界上公认的航运中心是英国的伦敦。”上海律师协会会长盛雷鸣表示,伦敦尽管港口吞吐量不及上海,但其围绕航运业展开的各项服务业相当发达,如何提升软环境是上海在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过程中应借鉴的经验。
“同样的道理适用于航空运输业,快速增长的运输量势必会引发不少纠纷,如果中国无法在纠纷解决机制上有所创新,今后将很难在国际航空领域占有话语权。”盛雷鸣认为,发展国际航空仲裁事业有助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航空争议解决,参与国际航空争议解决规则的制定。
彼得·柯尼也表达了相同的意见:“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成立后,相关仲裁案件将会出现爆炸式的增长,如何在仲裁案件中赢得各方信任,将成为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面临的重要挑战。”
文汇报记者 刘栋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