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5月5日,按照“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精神,文汇讲堂党史系列讲座第三讲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卫平深入解读《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如何研究中共党史》《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等著作,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红娟教授应邀作对话,300余名听友在长宁图书馆聆听讲座并进行互动。本次讲座由文汇报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文汇讲堂工作室和长宁图书馆承办。
尽管哲学视角有一定学术门槛,还是引来了十个问题,包括“席明纳”慕课的马拉西亚语文教师的提问
毛泽东当年思考中国问题,已经将之放在国际视野中
博弘研究研究员刘小鑫:刚才老师们讲到了《论持久战》的哲学思想背后的流变,也讲到了军事上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机战争的战略问题》关联,而《论持久战》的结论其实是一个统一战线的结论: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日本反战统一战线的建立,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能否谈谈谈《论持久战》与毛泽东统战思想是怎样一脉相承的?
陈红娟:不同的人阅读《论持久战》都会看到不同的观点,您看到的是《论持久战》中“统一战线”所蕴含的思想。毛泽东撰写时,为何特别关注世界是怎样的,中国是怎样的?事实上,中国共产党人最早关注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时,都是站在国际视角进行分析的。早期曾有一些学者提出质疑,中国并没有数量庞大的工人群体,为何还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呢?这是因为,中国的工人阶级是世界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撰写《论持久战》之前,毛泽东就已阅读了《战争论》这部名著,他对于中国革命问题的思考,已经形成了一个逻辑思路。毛泽东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当我们思考中国问题时,一定要将中国放在世界的视野中。所以,我们要与其他伙伴建立统一的联合。
同时,毛泽东本人在统一战线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中共一定清楚地知晓,我们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时,有哪些朋友和敌人,哪些人是可以联合的。并且,在不同时期,毛泽东的政策也会发生变化,这与其统战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这点可以通过土地革命时期的不同政策得到印证。因此,《论持久战》中有关“统一战线”的问题,本质上与毛泽东自身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关联。
博弘研究研究员刘小鑫
《论持久战》也借鉴了《孙子兵法》的命题和判断
文化研究学者推广者徐蓉晖:《论持久战》必然与历史有所关联,如果与中国诸子百家的哲学思路对应起来,大致比较接近哪位哲学家,或是哪种哲学思路?
陈卫平:毛泽东撰写的《论持久战》或之前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除了受到《战争论》外的影响之外,也吸收了《孙子兵法》的许多内容。毛泽东曾专门派郭化若寻找《孙子兵法》的材料来阅读,《孙子兵法》中的许多思想在他的著作中均有所体现,并且,他也引用了《孙子兵法》中的一些命题和判断。因此,毛泽东的军事著作必然与中国的兵书存在联系。如果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毛泽东关于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在荀子、王夫之等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都有富有启发意义的论述,这也成为毛泽东撰写《论持久战》的一种思想基因。
文化研究学者推广者徐蓉晖
实事求是思想贯穿在《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
中国智慧研究院朱承教授:从20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到陕北以后,党的理论创新工作一直在进行着,后来我们将这个工作归纳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请问,毛泽东哲学的地位以及《论持久战》在20世纪中国哲学文献中的评价?
陈卫平:《实践论》和《矛盾论》创作于《论持久战》之前。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中间,毛泽东提出了一些思想,运用到了《论持久战》中去。为何冯契专门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提升到如此之高的高度——认为其是马克思主义文献中第一次的表述?这很值得我们注意。事实上,《新民主主义论》是1940年出版的,当时延安整风运动还未开始。延安整风最重要的文件就是“改造我们的学习”,其中就提出了实事求是。所以,按照这一时间顺序来看,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际上就意味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论证基础。因此,我们在改革开放以后,重新恢复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并且,习总书记也再三强调,我们学习党史要学习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该决议阐明了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他特别注重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而《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这一思想在《论持久战》中,就已存在许多较为明确的内容阐述。
中国智慧研究院副院长朱承教授
当代如何解读《论持久战》?重点解决“视域差”的问题
文汇报李念:您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在您看来《论持久战》意义的当代解读中,是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陈红娟: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到当下?一方面是要进行理论创新。在这方面,毛泽东已经做出了许多创新。另一方面是,需要解决过去同当代读者的视域差问题。今天的读者如何解读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这些经典的作者与今天的读者之间存在一个视域差,也就是理解的差异性问题。今天,当我们解读这些文本的时候,包括当前我们学习党史之时,都必须厘清这些文献的写作背景,包括《论持久战》里提到的“亡国论”、“速胜论”等观点的存在就是持久战提出的背景之一。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待《论持久战》,读者会发现,中国没有这样的危机,也没有那样的亡国论等言论,那我们如何看待这一文献?这就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例如,我在大学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发现我所关注的点与学生关注的点不太一样,我关注的是马克思当年为何创作、如何创作出这部著作,对当时社会带来了什么意义。然而,学生关注的是读完这部书对我有什么作用,怎么解答我的人生困惑。
在我看来,许多读者在阅读著作时面临不同的个人需求。我们在进行当代解读的时候,首先需要了解你的对象有哪些,他们的主要诉求是什么。例如,我们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程时,很多学生对于《实践论》《矛盾论》更多的强调人文关怀。这些解读可以结合当下许多问题的诉求,例如中美关系的持久战等问题。
同时,我们需要解读这些文献中永恒不变的东西。学界研究《论持久战》更多的是从军事著作的角度出发,有观点认为,近百年来的战争史中有十本著作的影响极其巨大,其中两本是由中国人撰写的,一本是《孙子兵法》,另一本就是《论持久战》。由此可见,《论持久战》的军事著作地位非同一般。但是,从哲学角度来看,如陈老师哲学解读的视角非常新颖,其中涉及的对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方法的应用,也是永恒不变的。
总的来说,解读经典文本可以从许多不同角度展开,如通过上述三个视角来解读其当下的价值和意义。
主持人李念
了解他国学者的视域差,同时提供可供借鉴视角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学生刘方舟:您有出国学习的研究背景,也提到视域差的问题,从本源于中国但却又涉及世界性的学问来说,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应当站在单纯研究的角度,把其他国家的态度作为研究的一部分或者理论创新的内容,还是应当从中国的角度对其他国家的视角做一个纠偏?
陈红娟:关于中国学者在海外的一些视域差的问题,我们如何进行科学的研究,这与你开展研究的目的具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你仅仅知晓海外学者对于毛泽东的形象或者对于《论持久战》的看法,他者视域是不可或缺的,一定要站在他者的角度才可能将他为什么理解这个问题搞清楚。
但我们作为一个研究者,最终的目的不是单纯的为了了解他而去了解他,很多情况下还要为今天我们采取其他的措施提供借鉴。我认为你说的这两个视角并不冲突,而是一个前后衔接的关系。当你研究海外人士如何看待毛泽东或者毛泽东的形象时,你要拥有他者视域。而当你研究完这个问题之后,你需要为当下提供哪些借鉴,你需要站在今天的角度上去思考。作为研究者,如果拥有这样一个驾驭的能力,对于日后开展相应的研究将会产生更大的助益。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学生刘方舟
*当下应用“持久战”中的理论分析方法,进行“伟大斗争”
阳光政策退休人员王永义:冯契先生曾说:没有经过实践,难以体验理论的真谛。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理论,经过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三年抗美援朝战争,证明是准确的。能否举一些生活实例或自己感受到的运用《论持久战》理论而取得的实际效果?
陈卫平:其实,从当代来看,《论持久战》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伟大”中的一个就是“伟大斗争”。现在看来,“伟大斗争”的含义必然包含中国与美国之间的矛盾、斗争,而这恐怕也是一个持久战,不是三两天就能完全解决的。因此,我们也应该应用持久战的理论,思考如何“打赢”这场战争。
我们或许也要学习《论持久战》中的方法,对中、美双方的特点进行详细、全面的考察,把握中美矛盾的过程和未来发展趋势,探讨中国应当怎么做,才能够化解矛盾,或在矛盾中占据主动地位。这对于当前情况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考虑。
需要耳机辅助听力的听友王永义从彭浦新村开助动车赶到长宁图书馆
对当下的持久博弈,关键在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制度优势
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陈志文:《论持久战》是产生在抗日时期的学科性的著作和军事性的指导,这对于当今的中美战略博弈甚至是台湾问题有何借鉴意义?
陈卫平:中美博弈也是一个持久战,但对于中美博弈的根据在哪里,它的发展过程会怎样,我们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取得主动权,这些问题显然是需要展开深入分析的。
至于大陆与台湾的问题,我们必定要运用《论持久战》中的思想和想法,但这与中美博弈又存在较大的区别。因为中美博弈从本质上来说,是“敌强我弱”,而大陆与台湾的情况则完全相反,这绝对不是持久战的问题。
我们不可能把《论持久战》中的内容具体地照搬到中美博弈或大陆与台湾的关系问题,而是探讨如何应用《论持久战》中所蕴含的方法与道理。毛泽东在撰写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问题时曾谈及这个问题,他说,我们要以把马恩列斯的方法运用到中国,创造出新的东西。
对此,以习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已经在做这样的工作,比如我们与香港的问题,目前看来也是持久战。但在持久的过程中,如何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发挥制度和政策方面的优势,这在治理香港的问题上,已经看到成效。 (整理:金梦 李念)
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陈志文
【精彩瞬间】
陈卫平教授分析从毛泽东到习近平提倡的读党史的方法,后者到达当代的新境界
陈红娟的日本留学经历和中国学研究引起听友极大兴趣
刘梁剑点评10个提问的长处,并颁发奖品书《中国哲学史缩编》(冯契著,陈卫平编)
主持人、主办方和学者们感受哲学的光芒
听友梅君和芮根文在微信互动群分享在现场所拍场照
听友们纷纷拍摄讲堂制作的陈卫平的小电影——《陈卫平:知言笃行的冯门“首席”》
【相关链接】
读《论持久战》,日本战犯“如梦初醒”找到失败原因| 文汇讲堂153期2·党史系列
陈卫平:《论持久战》等如何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党的看家本领 |153期文汇讲堂1·党史系列
蔡元培、渔阳里、陈独秀......建党前后在上海的那些谜|熊月之解答·152期文汇讲堂3·党史系列
熊月之:上海的集聚功能,让青年毛泽东成了马克思主义者|152期文汇讲堂2·党史系列
熊月之:共产国际、先进知识分子为何都看中上海?|152期文汇讲堂1·党史系列
做钨砂贸易、搞大生产,办红大和抗大,共产党这样壮大 | 151文汇讲堂·党史系列
刘统:在艰难曲折中发展壮大,是中共党史的主线 |151期文汇讲堂·党史系列
作者:讲堂听友 陈卫平 陈红娟
现场照片:周文强 等
背景版设计:夏莉佳
编辑:李念 刘梦慈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