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81岁的杨秉辉在上图做“健康的责任在每个人自己”讲座,
《健康的责任在每个人自己》,看着这样的题目,周日(11月17日)上午,一群不同年龄的听众涌向上海图书馆的讲座,因为主讲者是著名的肝胆科专家、中山医院原院长杨秉辉。差不多30多年前,每周六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名医坐堂》节目里,都能听到杨院长的解疑释惑,20年间,义务讲解的声音陪伴着几代上海人的成长。尓今,已经走过81周岁的他,依然每两周写一篇健康科普文章。就在去年,中山医院授予了他“终身荣誉教授”,不仅因为他几十年在早期肝癌防治等项目上的突出贡献,也因为他对民众在健康上不遗余力的普及。
据卫生行政部门的调查数据,近年来,居民死亡原因中,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与糖尿病四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便占了86.5%,这些与年龄增长相关的退行性疾病,如何预防?面对起着显著变化的人类的疾病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杨秉辉以轻松与幽默的方式,在“妙笔生辉——上海图书馆藏名家手稿展系列讲座”上,给出了唯一的答案:这些“生活方式病”只能通过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来预防。
杨秉辉的讲座广受欢迎,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疫苗灭绝了天花、小儿麻痹症,却无法预防慢性疾病
曾因“早期肝癌”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的杨秉辉,在2013年,将自己为肝癌防治研究和健康知识普及的学术研究手稿捐赠给了上海图书馆。谈到人类对抗传染疾病的历史,杨秉辉如数家珍,其中疫苗是首席功臣。
1970年前后出生的人,在他们的手臂上几乎都有一个“牛痘”,那是因为大家都种了抗击天花的疫苗,解放前天花让无数人死亡,但有了疫苗的发明,因为“种牛痘”的普及而被消灭了,同样,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也因为普遍使用疫苗而绝迹。杨秉辉将大家的记忆拉回现实,“虽然目前仍有一些传染病毒威胁着我们的健康,如埃博拉病毒,但是大部分传染病都因医学技术的发展而得到了控制。”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威胁我们生命健康概率更大的,其实并非传染病,而是漂浮在我们四周的、隐藏在我们生活之下的慢性疾病,杨秉辉举了一个数字,我国卫生行政部门调查了我国居民的死因,仅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与糖尿病这四种常见慢性病,就占了死因的86.5%。绝大部分人的死亡都与慢性疾病相关,“虽然这类慢性疾病能够治疗,并且效果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是从数据来看痊愈的效果是差强人意的。”
曾是万能的疫苗可否用来预防慢性疾病呢?答案是否定的。至今,医学家们了解到传染病发病有三个关键性因素:传染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受染者缺少免疫力,针对这三个因素,预防传染病的途径则是: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以及增强易感人群的免疫力。但对慢性病无效。
顾方舟1960年成功研制出首批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疫苗,被称为“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
会遗传的“易感性”或会致病,但致病因素才是根源
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以及糖尿病这些慢性病呢?这样的渴望与普及也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流行了近20年了。杨秉辉从医学源头上为大家普及,得益于近代的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医学家们发现,许多慢性病都与“基因”上的缺陷有关,但是目前为止,出于技术与伦理的原因,医学界无法展开纠正人类的基因的尝试。但是,值得庆幸的是,不同于先天性耳聋、血友病等遗传性疾病,就糖尿病而言,父辈患了糖尿病,并不意味着儿女一定会患上。其原理是:“我们并非从我们的父辈处遗传慢性疾病,我们遗传的,是对此类疾病的致病因素的‘易感性’而已。”
何谓此类疾病的致病因素的“易感性”?杨秉辉以肺癌与吸烟关系为例,目前医学发现香烟中有69种致癌物,其中3,4-苯并芘是肯定的致癌物,苯并芘,是一种对人类和动物来说很强的致癌物质,最初发现其可导致皮肤癌,后经深入研究发现对机体各脏器如肺、肝、食道、胃肠等均可致癌。吸烟引起肺癌,是因为我们肝脏中的苯并芘羟化酶,能够组成苯并芘与细胞中的DNA结合并致癌。我们有的人基因中的苯并芘羟化酶活性较强,就容易致癌,而有的人的苯并芘羟化酶活性较弱,它就不一定能发挥作用。所以,肺癌并不遗传,遗传的是苯并芘羟化酶活力过盛的体质。如果一个人的家族中有人肺癌史,那么这一家族的基因就有可能有着较强活性的苯并芘羟化酶,就应当注意远离含有苯并芘的香烟。
杨秉辉又举一例,有的人的基因决定了他们对盐有着高的“易感性”,这就意味着他们患高血压的风险比别人要高。高血压并不会遗传,但是,对盐的“易感性”会遗传。
“如果自己家族中有人得过这类慢性病,那就应该主动地避开此类慢行病的‘致病因素’。”杨秉辉教授提醒道。但是,身体对致病因素的“易感性”是相对的,它不是决定性因素。或者说,一个人虽然对此类疾病不易感,但如果他大量接触某一致病因素,也有可能患病。比如一个人每日吸大量的烟,即使他的“易感性”低,他患上肺癌的几率也比不吸烟的人高得多。
所以,杨秉辉强调,“致病因素”本身才是“致病”的必备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中国是受烟草危害最严重的国家
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就是预防慢性病的“疫苗”
如何理解“致病因素”的杀伤力呢?杨秉辉提示,其实慢性病有另一种叫法是“生活方式病”,这是发达国家在对一些慢行非传染性疾病进行了大量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指由于人们衣、食、住、行、娱等日常生活中中的不良行为,而导致的各类躯体、心理上的疾病,比如肥胖、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一些恶性肿瘤等。“生活方式病”已经取代传染疾病,成为人类身体健康的“头号杀手”。“要预防这类慢性疾病,就应该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有责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对社会、家庭、自己的一种责任。”杨秉辉上升到了哲学的责任层面。
*减少脂肪摄入是健康总开关
如果饮食习惯不合理,早早地潜伏在我们的身体中的慢性疾病就会被诱发。杨秉辉分别从油、盐、烟酒等几个方面为大家讲明了生活方式与慢性病之间的关系。
过量摄入脂肪是大忌。过量摄入脂肪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这是因为摄入过多的脂肪会产生大量氧化了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堆积在血管之中,使血管的弹性变差,血管口径变小,通过的血液变少,这就是动脉粥样硬化。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心、脑血液供血不足的问题,引发疾病。另外,过多地摄入脂肪,会产生生物活性物质,比如“抵抗素”,“抵抗素”会使得胰岛素失活,从而引发糖尿病。过量摄入脂肪还有可能引发肠癌、乳腺癌、胰腺癌、胆囊癌、前列腺癌以及子宫内膜癌等。所以,减少脂肪摄入势在必行。
*油每日低于30克,盐低于6克
如何减少脂肪摄入?杨秉辉提醒,“《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日烹调用油应该低于30g,但目前上海居民每日每人用的油是61g,大大超过了这一标准。”
其次是盐。大家在生活中可能会注意油与糖的摄入,但是对盐的摄入没有特别上心。摄入过量的盐与高血压的发生有着直接的联系,“盐摄入过多,会刺激肾脏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使得血管紧缩,血压升高,造成高血压。”另外,杨秉辉分析,因为盐可以保存水分,如果血液中的盐含量过多,会将组织中的水分吸收入血管,一般来说人体的血液循环总量在4000cc左右,如果盐摄入过多吸收水分,会使得血液循的总量增加至4800cc,血管流通量大,血压升高,同样引发高血压。除此之外,摄入过多的盐还会引发一系列癌症,比如食管癌、胃癌等。河南林县,因为当地缺水,人们的盐摄入量过高,该地区的食管癌高发,后来因为缺水问题的改善,食管癌发病率跟着就降低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日盐摄入量应保持在6g,而高血压病人只能摄入3g,杨秉辉教授特别强调说:“吃得淡一些总是好的,能淡到多少就多少。”《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年)》中提出,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做到“三减、三健”,也就是“减油、减盐、减糖;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健康口腔。”
杨秉辉教授在讲座中详细介绍了脂肪摄入和慢性病的关系
*戒烟是绝对正确的一件事情
除了我们每天都要摄入油盐以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烟酒的问题。
吸烟在大多数人看来都是百害而无一利,公共空间会禁止吸烟,对于个人而言,戒烟是越早越好、永远不会晚的一件事。杨秉辉教授列出一系列数据说明,吸烟是绝对危害健康的:“吸烟的人心肌梗死平均较不吸烟者早发生16年;吸烟者终将发生“慢阻肺”的几率为70%,在我国“慢阻肺”的病因70%都归咎于吸烟;吸烟与癌症的关系是绝对的……”另外,杨秉辉还指出,吸烟与心脑血管疾病也有着很大的关系,他给大家展示了一张血管受损示意图,告诉大家,吸烟会造成血管内皮受损,血管内皮受损之后,脂肪就容易沉淀到血管壁当中去。脂肪块在血管中积累过多形成斑块,斑块过大破裂,随着血液冲入更细的动脉血管中,造成堵塞,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戒烟是绝对正确的一件事,如果已经形成了尼古丁依赖,可以通过正规渠道寻求医药的帮助。
*红酒抗衰老每日7杯方有效
吸烟的危害是大家都承认的,但是,对于饮酒,大家的看法可能会稍显犹疑。有的人会说,“少量饮酒有益心血管健康”,杨秉辉在现场为大家辨析,的确,比如红酒当中的白藜芦醇有着抗氧化、抗炎、抗癌及心血管保护等作用,但是红酒中的白藜芦醇含量实在太少,“要达到抗衰老的效果需要一天喝7杯红酒,连续喝两个月才可能有效果,但这样喝下去,人的身体能承受吗?”杨秉辉告诉大家,“大量饮酒会造成人的心肌收缩力量减弱,导致心肌衰竭。”据研究表明,酒精伤肝、损脑、侵害胰腺、损害心肌,是肝癌、口腔癌、喉癌、食管癌、胰腺癌的重要病因。饮酒的危害大于它的益处,在《健康上海(2019-2030)》中明确提出了,除了“减油、减盐、减糖”以外,还应“限酒”,世界卫生组织也认为:即使饮酒对心脏有某些好处,考虑到它的致癌作用及对一些器官的危害,建议不饮酒。杨秉辉引述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之言——“最好滴酒不沾。”
善于绘画的杨秉辉教授手绘了高脂肪受损示意图
追求健康是每个人对自己、家庭、国家应尽之责
随着民族复兴大业的展开,若要国强必须民强,百余年前的“东亚病夫”已是一道警钟。预防慢性病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十九大”的报告中就明确写入了“应该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这一条,而上海也在今年8月出台了《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年)》指导手册,进一步给出了细则。放眼全球,世界卫生组织的文件中也写明:“人的健康与长寿与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医疗卫生服务及人的生活方式相关,而且主要是与生活方式相关。”说明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就是预防慢性病的疫苗。而在国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中更是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追求健康,应该是每个人对自己、对家庭、也是对国家社会应尽之责。
何谓“追求健康,是个人对国家应尽责任”?杨秉辉如此阐释,“社会、环境、医疗卫生服务诸项是公共的,虽然也人人有责,但终非一己之力所能完全左右,遗传因素倒是自身的,但是自己也无从选择、改变。唯独人的‘生活方式’是自己可以完全掌控的,理性的人难道不应该重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吗?”他风趣地打了个比方:皮夹子是你自己的,里面的钱比别人少,责任不在银行,你把皮夹子弄丢了,责任不在公安。
2019年8月28日上海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出台的《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年)》,率先出台省级中长期健康行动方案
如果搜索百度,可以看到杨秉辉最早的健康讲座视频是在11年前。杨秉辉是优秀的医院管理者,中山医院全科制度的奠基人。“杨教授谈吐儒雅,大气谦和,言语中不乏诙谐幽默,对待病人热情亲切,更为妙的是将深奥的医学知识通过病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体现了一位大医的智慧。”中山医院陈荣新副教授在拍摄“终身荣誉教授”访谈后的感言或许说出了很多病家的体会。将健康的责任归结于每个个人的责任,这是杨秉辉行医五十余年作为医生最诚挚的呼吁了,听了这位耄耋的仁心医者的劝告,恐怕没有人会再耽于行动——从此刻起,做对自己生活、生命负责的主人,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作者:王新竹 李念
编辑:李念 刘梦慈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