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极翼机器人公司最近刚从原先的西藏南路搬到新天地复兴SOHO——这家创业只有两年多的企业,现在已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无人机核心部件飞行控制器的重要研发企业之一。搬迁到闹市区的黄金地段,虽然办公成本提升了,但在公司创始人陈壮坚看来,公司身在上海中心城区,既是企业形象的展示,也是员工的福利,“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是设计出最好用、最先进的无人机控制器,卖出去最多的产品,这不需要很大的地方,却需要最好的平台和最好的人才。”这一条,其实也是陈壮坚和他的同行们——众多IC设计公司,创业以来积累的共同经验。自从中国大疆无人机公司因为占领了全球70%的无人机市场,成为无人机领头羊之后,中国那些和无人机相关的企业纷纷开始浮出水面。极翼,这家不起眼的创业小企业,正是其中之一。虽然行业估算今年国内的无人机企业将达到500家,但从事飞行控制器研发的,仍然不会超过10家。
三次创业,找到合适的行业
极翼,其实是陈壮坚创业的第三家公司。
本科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的陈壮坚,在读大四时就接到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订单——价值10万元的技术开发项目。当时的陈壮坚感到,在上海开个小公司一个月挣10万元也不错。但因为缺少各种经验,第一家公司很快以失败告终。
本科毕业后,陈壮坚进入复旦大学计算机系深造,因为学技术是他一直以来的愿望,2000年前后又恰好是IT热门的时期。毕业后,他成了复星旗下一家创业企业的技术主管,短短几年从技术干到市场,又做到营销。
2008年,陈壮坚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成为谷歌的合作伙伴。“对创业者来说,上海跨国大企业多,要出现华为、中兴这样的大公司并不容易。但上海的优势,是相对稳定透明的环境和规范的市场,而且众多的国内外大企业也使得小公司有比较多的生存机会,招聘技术和营销人才也相对容易。”但两年之后,随着谷歌全面退出中国,陈壮坚又结束了自己的第二家公司。
干什么?陈壮坚琢磨了近一年,决定做无人机。航模是他从小学3年级开始就有的兴趣。一直泡在航模发烧友论坛上,他发现当时还很少人涉足的无人机也许是个机会。这成就了他的第三家公司——极翼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
转型在生产、销售和研发之间
干技术出身的陈壮坚想成立公司生产无人机,但几年的创业生涯使他意识到,在上海,涉足高科技轻资产、不需要大量土地等资源的创业企业或者销售平台,也许会有更多机会。
最初,陈壮坚打算找一家生产无人机的企业,根据自己的技术需求定制无人机,然后贴上自己公司的品牌卖出去。但这一设想很快被证明不行。
虽然今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未来10年无人机行业的市场消费将会从去年的28亿美元增长至56亿美元,但在2011年前后,陈壮坚从广州、深圳到沈阳、北京,大半个中国跑下来,发现无人机生产企业寥寥无几,而且技术也非常零散。更要命的是,许多研发人员一直是在电脑上搞研发,连无人机都没飞过。
陈壮坚琢磨很久,终于以自己做产品经理的特长,找到了那些无人机用户的“痛点”,然后让研发人员攻关。“用户的'痛点'时常在很小的细节上,但研发人员做科研时,却不会关注这些细节性的东西,因为这类研究虽然对于产品至关重要,却不可能变成论文。”
上海更适合做最核心的研发和营销
找到方向,陈壮坚开始组建团队。
人才是上海特有的优势,这里不仅有高校和科研院所,当时恰逢外企撤退,还有一大批跨国企业的研发人员。陈壮坚花了1年时间召集齐核心研发团队和营销团队,自己也和团队一起当客服、写程序、做营销。
很快,这个创业企业卖出了第一批自己的控制器。随着需求越来越多,陈壮坚的飞行控制器研发队伍越来越壮大。今年以来,极翼的销售额达到了几千万元人民币,现在每天都会接到不同客户的各色需求,有些客户定制的飞控器件是要让无人机可以带着鸟群在天空表演,有些要求是做电力巡线,也有些是用于农业喷洒。
“现在不少IC设计公司都在上海,因为对创业企业来说,上海更适合做最核心的研发和营销。”陈壮坚告诉记者。
但陈壮坚仍然有烦恼。他认为现在创业企业的交流平台仍然太少,就无人机领域而言,随着生产企业增加,无人机生产标准的制定迫在眉睫。“有关部门是否能够在制定标准时给予支持?”陈壮坚为此很焦虑。
文汇报首席记者 姜澎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