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贾平凹的第15部小说《老生》英文版,最近由英国查思出版社出版发行。4月9日晚21时(北京时间),“贾平凹翻译文学国际研讨会”以线上线下形式同时在英国、美国、加拿大、中国的北京和西安“开坛”,历时一个半小时。本报记者在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外语沙龙线下现场目击了全过程。
贾平凹,英国翻译家韩斌(Nicky Hurman),加拿大翻译家庞夔夫(Christopher Payne) ,中国翻译家、陕西省翻译协会会长、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胡宗锋教授,英国翻译家、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罗宾吉尔班克(Robin Gilbank)等作家、翻译家、专家和出版人,与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百余师生共同探讨文学作品的翻译与中国文化。据悉,线上线下参会人数突破2000人。
英文版《老生》是贾平凹继《浮躁》《废都》《极花》《高兴》《土门》之后在海外出版的第6部英文版译作。
“《老生》是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的中国故事,用中国的方式来记录百年的中国史,力图展现现代中国的发展缩影。它的跨度比较长,就是要说明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怎样一步步走来、要走到什么地方去,从中可以看到将近百年时间中国人的脚步、中国人的道路。”贾平凹简要回顾了《老生》创作的背景和故事梗概。书中的“老生”,是一个在葬礼上唱丧歌的职业歌者,他身在两界、长生不死,超越了现世人生的局限,见证、记录了几代人的命运辗转和时代变迁。
“当代中国文学的写作可以说,没有现代意识是不可想象的,而如何将现代意识写出属于中国的色彩,这是我一直追求的。”贾平凹还介绍了《极花》《古炉》《暂坐》等小说的创作过程和表现主题。他说自己是站在故乡和西安这两个地方来“观察中国、认识中国、表达中国”的,读懂农村才能真正读懂中国。“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东西在衰败,而在这个社会大变革时期肯定会有一两代人的遭遇,《极花》就是一个令我们心碎的故事。”他说。
贾平凹认为,“世界文学其实就是翻译文学,如果不翻译,谁也不知道你。因为陕西的很多方言都是古代话在民间以特殊方式保留下来的。只要对中国古代文学稍有了解,就会读懂陕西方言。翻译的过程其实也是重新创作了一次。我要对这些翻译家表示我自己的敬重,向他们致敬。”。
加拿大翻译家庞夔夫在介绍《老生》翻译过程时认为,翻译之道,贵在神似。表面上看,翻译的是文字,实际上翻译的是文化。“要读懂中国小说,必须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中国文化具有现实主义特点和人文主义精神,这也是中国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
陕西省翻译协会会长、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胡宗锋教授,英国翻译家、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罗宾吉尔班克是一对好搭档。从2008年起,除日常教学外,两人致力于陕派文学作品的翻译出版工作,致力于“让世界读者熟知中国小说和陕西作家走向世界”,他们英译了贾平凹的《废都》《土门》《高兴》《白夜》《老生》等作品,还翻译了陈忠实、贾平凹、穆涛等作家的小说和诗歌,翻译总量超过200万汉字,几乎涉猎了陕西所有的文坛名家。
“高水平的翻译实际上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绝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没有扎实的中国文学、历史、哲学文化素养,难以胜任翻译工作。”昨晚,罗宾吉尔班克通过自己对“肉夹馍”等陕西饮食的观察,揭示文化对翻译的重要性。他说,翻译是为内容服务的,应利用好翻译这一工具与媒介,使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的声音不再仅仅是只有中国人在听,全世界的人都在听。
胡宗锋教授告诉记者:“翻译是通向不同语言文化的桥梁,可以让复杂的世界变得简单。要想改变部分西方民众对中国的片面认知,把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翻译成西方文字出版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许多汉学家、翻译家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他们翻译的中国作品在海外获得了较好的传播,更多的外国民众在阅读中增进了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对当今中国的发展道路有了更深入了解。
今年的下半年和明年的上半年,贾平凹的《暂坐》《秦腔》和《古炉》三部作品也将完成翻译,陆续出版。
贾平凹已出版的作品版本达300余种,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越语、日语、韩语、越语等30余种,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话剧、戏曲等20余种。
文:文汇报驻陕记者 韩宏
图:韩宏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付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