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盐都区佳富村新型社区
每天清晨上学,江苏省响水县云彩村幼儿园的孩子们都要对小广场正中的一尊铜像行注目礼。“这是朱云彩烈士,咱们村的名字,就是他的名字!”孩子们说,“云彩”并不是天上的云彩,而是英勇牺牲在这里、永远只有24岁的“哥哥”。
清明祭英烈,共筑中华魂。在盐阜老区江苏盐城,有128个村镇以革命先烈的名字命名。
路标指引,英灵有知,“朱云彩们”拼尽生命要争取的未来,如今已成现实。
如你所愿,红色村镇改天换地
仲春时节,走进盐城市盐都区佳富村,一排排二层小洋楼鳞次栉比,房前屋后花儿开得正红。烈士丁佳富的遗孀丁吕氏去年搬进了农村新型社区,后窗正对着新建的佳富红色纪念馆,“也让他看看我们现在的好日子。”
丁佳富是本地人,牺牲时年仅25岁。已经99岁高龄的丁大娘至今还记得那个大年三十,眼见种种酷刑都无法让丁佳富屈服,敌人将其残忍杀害。
令她欣慰的是,如今村子正一步步“佳富”起来。75岁的村民严爱沂亲历了“泥草房-砖瓦房-小洋楼”三级跳,“现在都是水泥路,彻底告别了‘只要一下雨,两腿水和泥’的日子。”
盐城有着2000多年建城史,历史上水、蝗、风、雹、疫等灾情不断,百姓逃难逃荒以求生计。新四军建立抗日政权前,这里几乎没有学校。
▲游客在盐城大丰区新丰镇郁金香花海内赏花游玩
百年前,大丰区新丰镇一带还是一片盐碱地,如今已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正值花期的郁金香花海吸引了众多游客。新丰镇成立花卉种植销售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8个村3000多户农民种植花卉苗木,人均每年增收3万多元。盐都区大冈镇有2个烈士村,如今全镇不仅有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今年还要引进一所高职院校。
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盐阜老区再度吹响冲锋集合号。去年,盐城全市18.36万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全部脱贫并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105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标,滨海、响水两个省重点帮扶县如期摘帽。今年,村(社区)“两委”换届后,全市村支部书记平均年龄46.3岁,致富能手占89.4%,比上届增长12%,领头雁功能进一步强化。
▲在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云彩村,幼儿园老师在给小朋友们讲述朱云彩烈士事迹
阜宁县世明村以童世明烈士的名字命名。近年来,通过发展特色林木果业,村集体收入从5年前的几万元增加到如今的50多万元。
走进以烈士潘克、黄炜的名字命名的潘黄街道,红色教育基地中一张张新老照片形成鲜明对比。一位参观者留言说:“想不到当年那么穷苦困顿,饭都吃不饱,老百姓朝不保夕,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今天值得倍加珍惜。”
▲在盐城市盐都区佳富村桃园,村民在对桃树进行疏花作业
不曾远离,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一台有效载重240吨的起重机,不到10分钟,将身重近4吨的“大铜马”再次稳稳地安放在建军路与解放路交会的道路中央。围观百姓中有人边鼓掌边擦拭眼泪。
这座雕塑时隔8年重归市中心,为何令人们如此关注、动情?
“这才是建军路应该有的样子。”曾亲眼看着“大铜马”复位的退休干部李祥说,父亲告诉他当年新四军进城走的就是这条建军路,路名是纪念新四军重建军部这一历史事件。
地标,标注着一方水土的历史根脉,串联起来,就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图谱。248处红色遗址遗存、98家市级及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28个以烈士的名字命名的村镇,以及老百姓津津乐道的“新马泰”——新四军纪念馆、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雕塑“大铜马”和纪念地“泰山庙”……“红色,不仅是盐城最鲜明的底色,更是人们骨子里的认同。”盐城市委书记戴源说。
红色文化孕育红色气质,浸润城市每一个角落,影响每一个人。1941年建立的抗大五分校旧址,如今是盐城中学校园里的正北楼,楼前还有一座刘少奇同志的半身雕像。每年新生入学第一课就是参观旧址。“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这是盐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校长丁才林说。
▲盐城市响水县云彩村新型社区
三年前,云彩村全面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人提出:朱云彩烈士墓紧挨村部,能否迁入烈士陵园?干部群众商议后共同决定——不迁墓!我们就是要让先烈看着我们干事创业、创造美好生活,让子孙后辈记得他们。
一年前,盐城联合上海、延安、铜川电台结成“红色故事联盟”,成立在互联网上播出的“铁军红色电台”。盐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晓丹说,传承离不开创新,我们用声音力量激活红色文化,用“网”联通昨天,让今天听见历史的回响。
▲在盐城五条岭烈士陵园,守墓人卞康全在墓前清理杂草
盐城没有山,全市最高点海拔约八米,却有一个地方叫“岭”——五条岭。1947年,华东野战军2000多名指战员在盐南阻击战中壮烈牺牲,民兵和群众挖了五条沟安葬烈士遗骸,隆起了五道丘陵。
“烽烟早已消散,但记忆不会冲淡。”五条岭烈士陵园守墓人卞康全说。数十年间,卞家三代接力为烈士守墓,陆续帮助300多名烈士寻到后人。2019年,卞康全的儿子参军入伍,成为一名解放军。
从守墓到守国,盐城每年约有2000人参军,烈士遗志代代相传。
人民至上,红色密码昭示未来
“由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到阜东,从此无有冲家祸,每闻潮声思宋公。”这首脍炙人口的苏北民谣讲述了一段传奇。
1939年一场海啸,仅阜宁一县就死亡一万余人。当年冬天,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花费20多万大洋,耗时数月建造一条一米多高的海堤,却在次年一冲即垮,留下了“韩小堤”的骂名。
1941年,中共华中局领导下的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把重修海堤作为头等大事。首任县长宋乃德提议,修堤费用以盐税作抵,不需群众负担,新四军还克服困难调拨12万斤军粮支援。仅78天,军民合力建成45公里长堤,屡经海啸冲击坚如磐石,被老百姓称作“宋公堤”。
兴衰谁人定,胜败岂无凭?大堤与小堤对比鲜明,历史启迪未来: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来自人民、为了人民,才能与人民心心相印。新四军纪念馆“90后”讲解员朱建勇来自以烈士方秉文的名字命名的秉文村,宋公堤是他最爱讲的故事。“老百姓从共产党身上看到了希望,最初修堤只有几百人,后来自发加入的有上万人;1941年新四军到达盐城时大概万把人,1945年离开盐城、前往东北战场时已经发展到7万人。”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成长密码,源于亿万人民同心同向。今年3月,盐城市委书记戴源在新四军纪念馆上党史学习教育“第一课”时说:“正是因为融入人民、依靠人民,与人民同甘共苦,我们党才能在‘白区’心脏地带建立根据地,保留星星之火。正是这点火苗,对日伪军作战2.46万余次,最多时牵制16万日军和23万伪军。”
▲盐城市滨海县振东村旁的海堤公路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盐城市市长曹路宝介绍,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全市领导干部带头开展基层大走访,围绕群众关切列清单、领任务。今年将投资210亿元解决20件民生实事,包括教育供给、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9个方面。
空中俯瞰,昔日宋公堤已变身海堤公路,如一条卧龙横亘南北。靠近海堤的振东村以烈士陈振东的名字命名。年仅24岁的他牺牲时只留下一句遗言:我为筑堤而来,何惧筑堤而死。今年,村口新建了一座振东纪念馆,立起了振东纪念碑,与一排排高耸的风力发电塔一起,阻海波于堤外,造福祉于黎民。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付鑫鑫
来源:新华社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