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港滨海港区
近日,一艘满载2万吨镍铁的利比里亚籍货轮稳稳地靠泊在盐城港滨海港区通用码头。这是盐城港滨海港区一类口岸正式对外开放后,迎来的首艘外贸货轮。
“这艘货轮装载的镍铁价值3000万美元,将作为炼钢的原材料使用。”江苏德龙镍业有限公司进出口部部长李文照表示,公司对镍铁的需求很大,目前需要进口100万吨镍铁。盐城市海兴集团董事长杨亚成说,随着滨海港区辐射带动能力的不断增强,将吸引更多的外籍货轮进出滨海港区。
口岸是对外开放的门户,是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目前,盐城港“一港四区”已全部建成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盐城出海门户实现南北贯通,海上大通道与世界直航实现“全覆盖”,对提升盐城港整体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外贸进出口总额、发展外向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风从海上来,实干赢未来。作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中韩产业园地方合作城市、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城市,盐城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江苏沿海开发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切实践行“两海两绿”路径,把沿海开放发展作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作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的重要举措。
▲东台条子泥湿地“红地毯”
黄金海岸,“贵”在生态。东台是盐城下辖县级市,其境内的条子泥湿地被纳入世界自然遗产地范围。去年12月16日,总投资700亿元的长三角康养小镇项目落户东台。一个高颜值生态环境与上海高端资源完美结合的生态康养基地,即将在盐阜大地展现出令人欣喜的现实模样。初步测算,建成后可为15万人提供服务,每年新增100亿元消费、200亿元健康产品销售、30亿元旅游收入。
生态是盐城最厚重的底色和最具潜力的比较优势。康养小镇项目是盐城探索“两山”转化路径的科学选择,是共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大实践,是服务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切入点。
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促进国内大循环。去年12月30日,盐通高铁建成运营,是苏北腹地首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从盐城到上海的时间缩短至2小时以内,为盐城接轨上海、深耕长三角提供了重要支撑。
▲盐城港射阳港区
不仅如此,随着“长江大保护”的深入推进,滨海港工业园区的快速崛起,盐城正成为沿江向沿海产业转移的主阵地,成为长三角最富潜力的增长空间。
盐城与韩国隔海相望,韩国是盐城第一大外资来源国和第二大贸易合作国。深化对韩合作,盐城有最好基础。去年,盐城承办全省最大规模经贸活动“江苏—韩国企业家合作交流会”,以及第二届中韩贸易投资博览会。第二届中韩贸易投资博览会参展商、采购商、专业观众达3万人次、贸易成交额近193亿美元。
“江苏是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最多的地区之一,盐城更是中韩两国经济合作的代表性城市。”韩国驻华大使张夏成高度赞赏盐城对韩交流合作成果。
推动中日韩“小循环”,助力国内国际的双循环。疫情期间,盐城全力保障江苏省内首条韩日全货机顺利运行,盐城海关开辟企业“防疫物资空中通道”和“生产物资绿色通道”,实行货主“不到场查验”、随报随批等便捷通关措施。
▲江苏—韩国企业家合作交流会现场
▲第二届中韩贸易投资博览会
来自盐城市商务局的一组数据显示:去年,盐城南洋机场外贸运输量5746.7吨,同比增长316.7%。其中,韩日全货机完成外贸运输量5720.4吨,同比增长445.7%。
海洋孕育了生命,也蕴藏着无限生机。迎着冬日暖阳,行驶在盐城绵长的海岸线上,一排排百米高白色风力发电机的叶片随风转动,在蓝天的映衬下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截至目前,盐城海上风电并网规模占江苏的70%,全国的40%,以及全球的10%。依托5个专业化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区,盐城形成了中国最为完备的海上风电和光伏产业链条。
“十三五”期间,盐城沿海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沿海地区生产总值占比逐年提高。去年,盐城沿海地区完成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收入4445亿元,占全市68.7%。汽车、钢铁、新能源、电子信息为特色的沿海主导产业全面起势,其中钢铁产业开票销售首超千亿。沿海地区已成为盐城活力最强、增长最快的重要经济板块。
▲海边风场
▲东台市沿海经济开发区“风光渔”一体化电站,为国内首创、全球单体规模最大。
“面朝大海、向海发展、赋‘能’未来,成为绿色转型的典范,让老区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这是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上,为盐城未来发展明确的方向目标。
立足新坐标,奋楫再扬帆。“十四五”期间,盐城将坚持把“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作为发展的总纲领、总命题、总要求,全面融入新格局,在沿海开放发展上开辟新境界,全面提升沿海重特大项目承载能力,持续深耕长三角中心区,着力提升对韩合作影响力,打造江苏沿海新增长极和开放新高地。
作者:李园园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付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