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2020年度国际合作园联席会议在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举办。“国家级经开区国际合作园联席会议”是推动国际合作园建设的各方参与者的年度交流盛会。今年,在新冠疫情、国际形势大变革的背景下,与会代表通过经验分享、专家解读、对话研讨等方式,梳理总结国际合作园在营商环境影响力提升、创新发展模式方面的特色经验,共同探讨在“双循环”格局下如何推动国际合作园转型升级,共促高质量发展。
国际合作园区是商务部落实双边经贸领域合作的重要载体,自2010年,基于对德、法、意大利等10国家的双边经贸领域节能环保合作备忘录的要求,在商务部外资司的指导下,分别在青岛、镇江、南通、成都、海安、宁波、沈阳等地方的国家级经开区中建设了国际合作生态园,通过试点园区的多年运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和宝贵的经验。山东省青岛中德生态园经过10年的探索,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4亿美元,到账内资140亿元,吸引6家世界500强、25家“隐形冠军”、1000多家企业落户园区。
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广东省等东部沿海省份自2014年以来积极探索,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园区创建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外开发,打造了一批开放程度高、产业层次高、创新能力强、营商环境优的新型园区。浙江省19家国际产业合作园已引进对应合作国家项目400多个、投资总额超过80亿美元。江苏省中德(太仓)合作创新示范区集聚德资企业300多家,成为全国首个“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 2020年8月26日获得国务院批复同意,称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亮点。
除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外,山西省、安徽省、河南省、四川省等中西部省市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园区建设。山西省在2030年底前创建11个国际合作园区;安徽省自2019年启动建设了10个国际合作园区;河南省在《关于推进国际合作园区建设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以“区中园”形式建设一批国际合作园区;四川省作为中西部地区首个省级层面,出台针对国际合作园区发展规划的省份,明确提出要重点建设16个国际(地区)合作园区。
基于各地国际合作园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以及可复制的模式经验, 2019年《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中提出“要打造国际合作新载体、建设国际合作园区”的明确要求。国际合作园将成为十四五期间,国家级经开区进一步改革开发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载体,新亮点、新示范。
作者:李园园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付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