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主任王建新在研讨会上作《丝绸之路天山廊道研究》报告
记者今天从正在西安召开的“丝绸之路传统文化保护开发利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研讨会”上获悉,西北大学传统优势学科——考古学科已构建起文化遗产管理“三位一体”学科体系,在“周秦汉唐文明”“丝绸之路考古”“文化遗产价值认知与保护”等研究领域保持国际领先地位。中亚国际考古在月氏、康居等游牧聚落考古领域填补了国际学术空白,彰显了西北大学考古、中国考古的世界影响力。
在今天的研讨会开幕式致辞中,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教授介绍说,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是中国西北地区建校历史最为悠久的高等学府。作为一所具有118年历史和文化积淀的综合性大学,西北大学始终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彰显出顽强的学术生命力和学科创造能力。学校是首批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不但拥有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临床医学学科、药理学与毒理学等一批进入ESl全球前1%的理工类学科,也建设有考古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学、管理学等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可以说,西北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温睿介绍“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联盟组建成立的前前后后
西北大学的丝绸之路研究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学术积淀。早在1938年,西北联大师生就对古代丝绸之路先行者张骞墓进行了科学的调查发掘。此后,老一辈西大学人怀着高昂的爱国热情和探索精神,对丝绸之路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考察研究,该校教授主持了我国第一支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勘正并绘制了新的张骞凿通西域路线图,在匈奴学、鲜卑学、突厥学等领域取得开拓性研究成果,提出的文明交往论成为中国世界史研究的三大理论之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马健与2020级新生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学第一课”上
近年来,围绕丝绸之路,西北大学开展了多领域、多学科、多渠道的科学研究和应用,率先成立了丝绸之路研究院、中亚学院和国际汉唐学院,在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遗产保护、多种文明交往与融合、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石油勘探合作开发和国际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和服务方向,在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研讨会分组讨论
郭立宏说,作为本校的传统优势学科,西北大学考古学科坚持“立足长安、面向西域、周秦汉唐、丝绸之路”的发展定位,构建了以考古学为核心的文化遗产研究、以文物保护技术为核心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以大遗址保护规划为核心的文化遗产管理“三位一体”学科体系,在“周秦汉唐文明”“丝绸之路考古”“文化遗产价值认知与保护”等研究领域保持国际领先地位。中亚国际考古在月氏、康居等游牧聚落考古领域填补了国际学术空白,彰显了西大考古、中国考古的世界影响力。2016年6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发表署名文章表扬、亲切接见、鼓励问候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为考古学科乃至整个西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郭立宏表示,“围绕丝绸之路传统文化保护开发利用开展相关工作,西北大学既有历史积淀和学科优势,也有崇高的使命追求。”
他说,“西北大学在此次研讨会上发起成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联盟,希望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与相关单位和专家学者共同开展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价值阐释、保护与传承领域的国际合作研究,培养高层次人才,打造国际一流学术平台,为促进区域传统文化保护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综合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文:文汇报驻陕记者韩 宏
图:韩 宏,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编辑:赵征南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