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观众久违的戏剧正陆续重回舞台。不久前北京人艺恢复了中断数月的演出,继《洋麻将》这一经典开场过后,首都剧场又将迎来人艺今年的首部新戏——《阳光下的葡萄干》。经过大半年的筹备,这部由英达导演、王茜华、金汉、徐菁遥、徐岑子、张福元等演员主演的戏剧将于9月1日登上舞台。这一听起来颇具浪漫色彩的剧目,讲述了一个现实和梦想的故事。如今剧组的排练已经过半,对于接下来的排演也是信心满满。
▲导演英达在《阳光下的葡萄干》排练现场指导演员。
导演英达回归人艺,执导新戏纪念母亲
虽然成名于情景喜剧,英达其实是“土生土长”的人艺人。前不久他刚在剧组度过了60岁生日,此次回归人艺舞台,执导世界名剧《阳光下的葡萄干》既是对人艺舞台的致敬,也是对这部作品的翻译者——北京人艺演员、翻译家、自己的母亲吴世良的纪念。《阳光下的葡萄干》讲述了一家美国黑人贫民在获取了保险金突然能改变生存境遇后,所面临的挣扎与选择,并最终用勇气与梦想来获取尊严、面对未来的故事。这部作品的原作者是美国黑人女剧作家洛琳·汉丝贝莉,于1959年首次在美国百老汇舞台上演。英达记得,母亲吴世良于1963年翻译了该剧,但最后因种种原因没能付梓出版,手稿也不知流失何处。直到去年,英达意外得知上海的一个拍卖行在拍卖母亲的这份翻译手稿,费了种种周折将其买回,一边交付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一边建组排戏,让这份剧作得以在文本和舞台并行回归。他相信这也是母亲吴世良的心愿。
▲《阳光下的葡萄干》排练剧照。
在该剧的发布会现场,剧中主演呈现了第二幕的片段,生活化的台词中有着轻快的幽默、演员偶尔也会做出俏皮的肢体动作,坐在导演席上的英达用手托着下巴,细细观察着演员的表演,偶尔跟着轻笑。虽然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味道十足的拷问人心的剧目,以执导喜剧出名的英达会特意挖掘隐藏在剧本中的“包袱”,呈现其深刻的幽默内核。“英达导一部戏,最后没让观众笑,那就证明没排好。”他自己笑言道。
“要让观众在舞台上忘了肤色和语言”
《阳光下的葡萄干》讲述的是一家美国黑人的故事,将其搬到中国舞台上,如何打破演员与角色在外部形象的差距,文化背景上的隔阂,让角色得以信服、故事深入人心?英达认为,他在剧中竭力挖掘的是社会间人与人的关系、人对待金钱与梦想的看法等恒常主题,它叩问着不同肤色、不同时代的人们。正如马丁·路德金在看过该戏后评价“这部戏将照亮我们未来很长时间”,英达认为戏中挖掘出的人性真谛能持续带给人们思考,也是打动观众的关键所在。他不愿意用化妆、改变语言等“简单粗暴的外化形式”让演员与原著靠近,他 “要让观众在舞台上忘了肤色和语言”,真正进入到故事深处。
▲《阳光下的葡萄干》排练剧照。
《阳光下的葡萄干》早在今年年初便已建组,因为疫情的突如其来,年初的排练计划被打破,但全体主创通过网络等形式,在线上研读剧本、分析人物、对词,做了充足准备工作。剧组也云集了一批观众熟悉的演员。久违话剧舞台的演员王茜华以饰演中国传统女性角色而为观众熟悉与喜爱,这次她在剧中演“母亲”一角,坦言自己非常喜欢这一角色,也投入了全身心去扮演。饰演“女儿”一角的演员徐岑子直言自己之前很少在人艺舞台上演出喜剧,这次与英达导演合作,学到了不少喜剧方面的表演技巧。不少演员表示,要在短时间内跨越文化、种族,演出人物与现实的联系并不轻松,对此英达要求每个演员看剧本不能只看自己的,要先当成文学作品吃透,再去从戏的角度理解,给观众带来更多共鸣。
▲《阳光下的葡萄干》排练剧照。
力争让观众觉得好懂和可乐的导演,一批实力与活力兼具的演员,将如何演绎这部有着美国黑人背景的作品?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本报驻京记者 彭丹
编辑:陆正明
责任编辑:江胜信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