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新中国美术院校自己培养的具有扎实绘画功底的艺术家,他汲取传统中国画养分,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注入了史诗般的情怀,并把承载着中华文明精神的黄河、长城、西部山川的文化意象,熔铸在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热情的绘画语言中。他,就是画家苗重安先生。
8月4日,“重山和畅——苗重安绘画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1、北2展厅开放参观。展览分为“师与心”“墨与色”“光与情”和“思与境”四个部分,展示了苗重安先生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共85件,在深入观照作品的基础上,探讨它和传统的关系,和时代的关系,和环境的关系,以及画家精神世界的关系。
出生于1938年的苗重安先生早年在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学习,20世纪60年代在上海中国画院又师从国画大家贺天健先生,汲取传统中国画养分,更是在写实主义美学的广泛基础上,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注入了史诗般的情怀,把承载着中华文明精神的黄河、长城、西部山川的文化意象,熔铸在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热情的绘画语言中,别有一番境界。
▲《仙栖空谷云霞间》,2005年(李扬/摄)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表示,苗重安先生对山水画的贡献,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重新发现了自然,二是重新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发现了自然”,是指他重新发现自然美——重新把呈现自然的亲切、神奇与丰富视为头等重要的事,具体而直接地探索中国画临摹与写生、丘壑与笔墨、政治与艺术、中法与西法、世俗性与超越性等诸多现代转型中需要直面的问题,赋予山水画以新的感性魅力和生命活力;“重新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说他将科学精神和“为人生而艺术”的思想注入山水画,在作品中凸现出20世纪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和感受。在苗先生的笔下,山水画不再是世外桃源和避世的象征,而是人的生活环境与现代生存理想和情操的比兴、寄托之物。
▲《积石山下黄河谣》,1994年(李扬/摄)
据策展人介绍,本次展览的设计跳出了惯常绘画艺术展的思维模式,打破以绘画题材划分或艺术家个人成长经历的区隔模式,以苗重安先生的画作为个别案例,探索与前人对话的新方式新途径。
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展期一个月。
作者:文汇报驻京记者 李扬
照片:除署名外均由国家博物馆余冠辰摄
编辑:陆正明
责任编辑:江胜信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