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渔湾
沧州荡畔贯横港,蚂蚁漾边领扇形。横扇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沧州荡畔的渔业。
伫立在横扇街道渔湾大桥上,手倚石栏远眺波光粼粼的沧州荡,53岁的沧浦社区居民杨雪荣陷入回忆:以前最多的时候,整个荡被十几户渔民划分承包,一眼望去密密麻麻全都是围网,只留出几条航道供渔船通行,“我当时也在荡里养过鱼哩”。
近年来,吴江累计释放6.6亿元生态补偿红利,用真金白银为生态保护“买单”。
生态养殖取代围网养殖
沧浦社区的前身是横扇渔业村,拥有12个湖荡总计3200多亩的集体养殖水面,面积近千亩的沧州荡便是其中之一。
杨雪荣说,过去渔民养鱼没啥生态意识,一味追求产量和效益,经年累月水环境就慢慢恶化了。
高密度、高投入的渔业养殖模式曾风靡一时,沧州荡平均一亩水面曾经能产5000多斤鱼,大量饲料、鱼药投入水中,加上鱼类排泄物的堆积,原本清澈的湖水眼看着一点一点变得浑浊。更令人担忧的是,沧州荡的支流直通太湖,其水质的下降一定程度上给太湖水环境带来负担。沧州荡的问题并非个例,另外11个湖荡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水环境挑战。放眼全区,像沧浦社区这样的渔业村(社区)还有20多个,共涉及14.8万亩外荡养殖水域和1万多亩增殖水域。
2013年,在吴江区委、区政府的高度关注下,针对全区渔业水域的“三网”整治拆除工作拉开序幕,各地各部门通力合作、积极落实,一年多时间基本将外荡养殖水域和增殖水域内的围网、拦网、网箱等养殖设施有偿拆除完毕。同时要求渔民按照不建养殖设施、不投料、不投肥、不投药的“四不”原则实施生态养殖。
生态补偿均衡集体经济损失
“三网”拆除后,两个棘手的问题随之而来:村集体受到的经济损失如何弥补?后期长效管理如何实现?
为解决上述问题,吴江渔业水域生态补偿政策应运而生。沧浦社区党支部书记周雪峰说,以前僧多粥少,集体养殖水面就那么大,想承包的渔民很多,基本上都是公开竞价,价高者得。
过去养鱼效益高,渔民愿意出高价承包,每亩水面发包价格能达到三四百元。实施生态养殖后,养殖产量明显下滑,经济效益不比从前,承包租金只得下调,现在每亩水面发包价仅200元左右。
根据当时制定的渔业水域生态补偿政策,“三网”拆除确认时不用于养殖发包的水面和养殖发包的水面,每年分别按100元/亩、200元/亩标准给予补偿,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村(社区)的收入损失。但是,村(社区)想要拿到全部的补偿款,必须承担起水面生态监管责任,并接受每年2次的渔业考核,严格要求渔民实施生态养殖,不破坏水域原生态风貌。
这些措施起到了很好的长效管理作用。周雪峰告诉记者,均衡下来,集体收入基本不受影响。每年社区都会统一为每位居民购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女性达到55周岁、男性达到60周岁每月还会领到200元的养老金,这些福利支出都依赖于集体收入。
有了生态补偿机制后,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同时,居民福利也不受影响,一举两得!
“绿色资金”提速村庄环境建设
距离沧浦社区约2公里的沧州村,同样是生态补偿机制的受益者。与沧浦社区不同,沧州村是因为被纳入水源地保护区,继而享受到生态补偿政策。
“我们村最北面的人家离太湖只有500米左右,整个村拥有600多米的太湖岸线。由于就在太湖边,村里的内河几乎全都直通太湖,所以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更大。”沧州村党总支书记张辉说,综合岸线长度、土地面积及常住人口等因素,沧州村每年可获得120万元左右的水源地村生态补偿款,但前提是村子要承担起控制电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责任,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入湖河道管理、蓝藻防控、村庄垃圾收集等工作,为饮用水源安全保驾护航。“我们村本身没什么工业基础,工业污染非常少,主要是生活污水对水体影响比较大。过去村里资金不足,雨污分流改造工作进度缓慢,现如今,利用生态补偿资金,全村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加倍提速,目前已有70%的农户接通排污管道,预计两年内可实现全覆盖。”
在生态补偿资金的支撑下,近年来,沧州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也得到大力推进。整个村庄变得整洁有序,“颜值”“气质”双提升,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
生态补偿资金再增加
生态补偿是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对因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及其功能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的地区给予的经济补偿。无论是沧浦社区,还是沧州村,这项政策举措对于其整体发展而言,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吴江区财政局副局长高明介绍,吴江的生态补偿政策每三年进行一轮调整,主要有水稻田、水源地村、生态湿地村、湿地(森林)公园、生态公益林、渔业水域、蚕桑等生态补偿类别,每年的投入力度都非常大。
自落实生态补偿政策以来,截至2019年,全区累计拨付生态补偿金约6.6亿元,涉及水稻田16.1万亩、生态公益林0.39万亩、风景名胜区1.1万亩、水面生态养殖面积8.7万亩、蚕桑生态园0.66万亩,以及10个水源地村、17个生态湿地(森林)村。得益于生态补偿政策,吴江境内基本农田、生态湿地、生态公益林、水源地和国有水域得到了有效保护,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防控,通过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污水处理、村庄环境整治等工作,接受生态补偿区域的生态环境大幅改善,相关镇、村尤其是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进一步加强,村集体的财力也有了较大提高。
高明说,结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要求,今年我们进行了新一轮的生态补偿政策调整。新一轮的政策调整中,不少板块内容“提标扩面”。比如,整村流转的入股种植水稻的村另予的补偿款由150元/亩提高至280元/亩,生态湿地村补偿金额在原来基础上提高10万元/村,进一步为相关镇、村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支撑;出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部分板块内容调整了政策导向。比如,养殖发包的渔业水域今后不再享受生态补偿,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水生态、保护水资源。
生态保护补偿不仅有效地建立了生态保护者恪尽职守、生态受益者积极参与的激励机制,更有力地带动了全社会生态环境投入的不断增长,为吴江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增亮了“底色”。据测算,2020年吴江生态补偿资金,将比调整前增加约3840万元,增幅29.8%左右。
来源:苏州吴江发布
编辑:付鑫鑫
责任编辑:刘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