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文学院外,立起《掬水月在手》首发式的海报
对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先生,很多读者并不陌生,知道她的祖籍是北京,半世流离,40年前才从加拿大回到祖国教书,如今定居在天津南开大学,捐出了全部财产3568万元人民币设立“迦陵基金”用于古典诗词的传承。10月19日下午,叶嘉莹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选择在“北京十月文学月特别对话——老城市新活力·北京对话广州”的活动上举行首发式,这不仅让人纳闷:叶嘉莹先生和广州有什么关系呢?
叶嘉莹先生和广州有什么缘分?
来参加首发式的叶嘉莹先生助理、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静道出叶先生和广州的缘分:1974年,叶先生第一次回国探亲,入关之后她是从广州飞回北京的;叶先生在大陆的第一本古典诗歌评论集是在广州出版的;这次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也是由广州投资出品。
《掬水月在手》什么时候公映?
此次首发式,主要内容是《掬水月在手》3分钟片花的首映以及主创的座谈。片花将叶嘉莹先生对命运的抵抗、对名利的淡泊、对诗词的痴诚和对使命的承担高度浓缩,融合龙门石窟、壶口瀑布等意象,满溢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气息,勾起观众通过该片重读先生、亲近先生的强烈愿望。据出品人毛继鸿、联合出品人刘琴宜透露:全片的首映式将于年底在广州举行,公映则大约要等到2020年3月。
▲陈传兴(左二)与大家分享导演《掬水月在手》的心得
叶嘉莹先生的“弱德之美”
片花首映之外,导演陈传兴也来到现场,讲讲台前幕后。叶嘉莹先生最早是通过《他们在岛屿写作》知道陈导的,这也是叶先生接纳陈导为自己拍纪录片的基础。此前,陈传兴曾为另外两位诗人“塑像”。“拍周梦蝶先生,讲的是诗与信仰;拍郑愁予先生,讲的是诗与历史;这次拍叶先生,讲的是诗与原乡。”陈传兴坦言自己在中国古典诗词方面的知识很有限,两年的贴身拍摄让他诚惶诚恐,“挨了叶先生不少批评”,相当于念了两年中文系。他感激自己能拥有这样的幸运,见识到叶先生的“弱德之美”。“弱德之美”是叶先生对词的美感特质的提炼,是指贤人君子处在强大压力下仍然能有所持守、有所完成的一种品德。陈传兴认为叶先生正是“弱德之美”的化身,“她是一个弱女子,但比任何一个男人都要坚韧,既能扛起个体的坎坷命运,也能扛起大时代里中国诗词的命运。”叶嘉莹先生本身就是诗,陈传兴认为自己要做的,“是把诗拍成电影,而不是用电影来拍诗。”
▲叶嘉莹先生助理张静带来了叶先生的问候
文学是“红炉飞雪”
高龄的叶先生无法亲临首发式现场,助手张静以叶先生创作的三首作品中的诗句,来代表对“北京十月文学月”的敬意:一是叶先生大学时代写的“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二是叶先生写给南开大学77级校友的“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三是叶先生经历种种患难之后写的“莫道无人能解听,恍闻天籁声相应”。诗属文学,文学要守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张静说:“文学是‘红炉飞雪’,飞雪带给人世间清凉,成为人世间的明灯。”
作者:本报驻京记者江胜信
图片:江胜信
责任编辑:陆正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