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主席身旁,坐着轮椅,来到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被称为“航天科技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者”的孙家栋今天获颁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勋章”。
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到2016年完成收山之作“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在60多年的航天生涯中,由他负责主体设计的卫星多达45颗,甚至一度同时负责三个型号卫星的总体设计,被称为“总总师”。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孙家栋等23位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年他70岁,是其中最年轻的。
孙家栋是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1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孙家栋改革先锋称号,并颁发改革先锋奖章,被称为“航天科技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他80岁生日时,曾收到98岁的钱学森贺信,称他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他“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孙家栋说:“我这一生换过几次专业,土木工程、飞机设计、导弹研制,曾经还想学汽车制造,最后做了几十年航天工程。是机遇把我引到时代高新技术的前沿。”“国家给予我这样的重任,受到国家这样的信任,我确实感到非常荣幸,我愿意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
年轻时的孙家栋在工作中。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孙家栋被国家选派去苏联学习,专业是飞机设计、维修和管理,毕业时获得了苏联最高苏维埃授予的斯大林金质奖章。 1958年学成归国时,恰逢由钱学森任院长的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组建不到两年,急需人才。孙家栋转换专业方向,开始了9年的导弹研制生涯,由总体设计员、总体组长、总体设计室主任,直到担任总体部副主任,参与了我国这一时期所有型号导弹研制、开发。
1967年,孙家栋受命负责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从此一生结缘卫星。
根据我国当时实际科技水平,孙家栋提出了“两步走”的建议,先实现卫星上天,解决有无问题,再研制有探测功能的应用卫星。这一方案得到中央批准。1970年4月24日21点35分,火箭喷出的烈焰划破酒泉夜空,15分钟后,传来“星箭分离”“卫星入轨”的消息,“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从太空传来,响彻全球。实现了“上得去、抓得住、看到见、听得到”的目标。这一天后来被定为“航天日”。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21点35分,火箭喷出的烈焰划破酒泉夜空,15分钟后,传来“星箭分离”“卫星入轨”的消息,“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从太空传来,响彻全球。这一天,后来被定为“航天日”。
在卫星研制中,孙家栋常常有出人意料、令人叹服思路和点子,以较小的代价在较短时间里,解决了诸多技术难题,被称为“善于逆向思维的大师”。
2007年10月,“嫦娥一号”完成绕月飞行,飞控指挥中心一片欢腾。头发已经花白的孙家栋却背对人群,掏出手帕,默默擦拭眼泪。这年,他78岁。他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非常大的一步跨越,是“东方红一号”后的第二个里程碑。面对复杂的绕月问题,原来方案要花100多亿元,孙家栋提出利用现有的条件、整合现有的技术实施绕月工程的构想,12亿元就能办成这个事。孙家栋说:“‘嫦娥一号’成功绕月,说明这条路走成功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真是了不得。”
回顾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孙家栋说:“我是经历过旧社会的人,那时什么东西前面都要带个‘洋’字,洋钉洋火洋油,因为我们自己生产不了。结果几十年时间,我们国家就能发射自己的航天飞行器到月球,实在太不容易了。”
回忆中国航天事业走过的历程,孙家栋说:第一,中国航天事业起步最主要的是靠自力更生。市场能采购来的,我们不排斥,但是核心的一定自己得会做。中国航天事业如果不是从一起步就自力更生、独立自主,不会发展到现在。高新技术绝对要靠自己。第二,航天不是一个人能办成的事,靠的是集体智慧和国家支持。
作者:陆正明
编辑:施薇
责任编辑:陆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