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下的秦始皇帝陵及秦俑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开幕。
今天,在西安举行的“国际视野下的秦始皇帝陵及秦俑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后,著名学者刘庆柱、王子今等发表了各自的学术报告,纵论中国考古学秦始皇陵考古目前的进展及未来前景。
在代表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致辞时,主持研讨会的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考古学会秦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焦南峰表示:“兵马俑发现45年来,以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发掘为起点,中国考古学秦陵、秦文化、秦汉文明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
▲焦南峰研究员主持研讨会。
焦南峰长期从事秦汉考古的发掘和研究。他介绍说,仅以秦陵考古为例,甘肃礼县西垂秦公陵园、陕西凤翔雍城秦公陵园、陕西宝鸡太公庙秦公陵园、陕西西咸新区秦都咸阳秦王陵、陕西临潼芷阳秦王陵、陕西长安神禾原秦陵、陕西西安韩森寨秦陵,以及陕西临潼秦始皇帝陵8个陵区20多座陵园、40多座陵墓的调查、勘探、发掘、研究成果,连缀成一条基本完整的、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陵墓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链条;显现了中国古代陵墓由“集中公墓”到“独立陵园”发展、进化的历史轨迹;证实了秦人从附庸到方国、到王国、再到帝国三次政治升华的历史进程;反映了中华文明从“多元”到“一体”多民族交流、融合、统一的历史趋势。
在题为《秦始皇陵:从王国走向帝国的“坐标”——“陵墓若都邑”与“都邑若陵墓”思考》的学术报告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研究员认为,《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陵地宫“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这里的“水银”已经得到科技考古的验证。他说:“皇帝将其陵墓地宫设计成‘缩小版’的‘国家’,这在有关王国时代历史记载和考古中没有发现。秦始皇陵地宫可以说是目前最早具有上述历史记载和相关考古发现的皇陵地宫,它昭示着帝国时代的‘国家’之‘天地’‘江河湖海’整体‘疆域观’的形成。”
▲刘庆柱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他分析了从兵马俑坑和甲胄坑看以军权为代表的国家理念之凸显——秦始皇陵陪葬坑和王国时代王陵陪葬坑不同之处在于,突出了以“军权”为代表的与军事内容相关的大量陪葬坑的出现,如陵园东部规模宏大的“兵马俑坑”和陵园内城、外城之间的“石质甲胄坑”的考古发现。刘庆柱认为,前者或为“军队送葬”,后者或为帝国的“卫戍部队”。已发掘的兵马俑坑共3座,目前学者们一般认为兵马俑坑是守卫京城宿卫军的象征,也有学者认为秦始皇陵兵马俑是送葬的俑群。
▲王子今教授作学术报告。
“秦始皇陵是秦帝国史的标志性纪念。秦始皇陵作为体量最为宏大、形制最为完整、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帝王陵墓,可以看作秦政的标志性纪念。秦始皇陵也是集中体现一种文化风格、一种民族精神、一个时代的节奏特征的物质遗存。”在今天的研讨会上,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作了《秦始皇陵考古与秦统一历史意义的新认识》的学术报告,这位69岁的著名秦汉史学家近年来执著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秦统一及其历史意义再研究》。
王子今认为,“秦始皇陵考古,是中国考古学较晚开辟却进步突出、成果辉煌的重要研究方向,也是中国考古学向世界文明进步提供的重要贡献。对于秦史和秦文化研究,秦始皇陵考古促成了显著的推进。作为秦帝国成立之后最重要的工程之一,秦始皇陵的地下和地上文物遗存,对于我们考察秦统一的历史意义,也提供了充备的文化信息。”他表示,发掘和研究秦始皇陵,开拓秦工程史、秦军事史、秦礼制史、秦阶级斗争史、秦社会意识史等方面的研究,还有相当广阔的学术空间,有可以乐观预期的学术前景。
文:文汇报驻陕记者韩 宏
图:韩 宏
编辑:韩 宏
责任编辑:朱 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