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10时,西安殡仪馆最大的咸宁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数千社会各界人士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在这里为“人民艺术家”、著名画家刘文西先生送行。
“沉痛悼念人民艺术家刘文西同志”的横幅两侧,“延河神魂写革命风骨 黄土气韵铸人民情怀”挽联,诠释了先生一生“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情怀。正中悬挂的巨幅遗像中,先生仿佛音容宛在,面容慈祥,脸颊微红,目光深邃凝望着远方......
大厅正中央,鲜花从中的刘文西,依然是那套行头——一套浅灰色的中山装,一顶浅灰色的帽子,身上覆盖着鲜艳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大厅两侧,摆放着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陕西省、西安市、延安市、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馆等以及各界人士敬献的花圈。
“刘文西先生的去世,是中国美术界一个巨大的、无法弥补的损失。”今天,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杨晓阳在仪式发言中指出,“他用一生践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全心全意地以他自己的艺术实践和丰硕的创作成果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超过半个世纪的艺术实践中,他深入生活、深入延安革命老区,用画作记录了陕北以及中国大西北7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反映了这片土地上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喜怒哀乐,反映了他们通过奋斗、改革从艰苦生活中创造出幸福生活的整个过程。“用画笔为陕北人民传神写照,为陕北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树碑立传。一生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在全国画家中堪称楷模。”
杨晓阳说,刘文西先生在中国画的创新方面独树一帜、开宗立派,形成博大雄强、气势恢宏的具有北派现实主义风格的写实人物画派——黄土画派。“他的作品中西结合,既遵守严格的西方造型体系,又注入中国画写意精神。”
其作品大气、简约,以奔放的用笔和北方山岳般苍茫雄厚的画风,体现出黄土高原般深厚的内涵和个人风格。100多米的长卷《陕北人》,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构图、人物刻画、用笔用墨,都体现出一代大师的独特手笔。“他深入生活、表现生活,为这个时代树碑立传的一生,必将为中国美术史增添厚重的一页。对中国美术人才的培养同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以一位开宗立派大师的姿态,培养了大批学生,在全国享有盛誉。经过多年的积累,黄土画派的影响也逐渐遍及全国,走向国际。”
陕西省美协主席、西安美术学院院长郭线庐今天在主持仪式时说:“刘文西先生是中国画、人物画的活化石和当代画坛的一面旗帜。他的离世,是中国美术界及美术发展上不可弥补的损失。他是中国美术事业发展和建设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有机的结合,是中国画新时代发展的丰碑式代表。”是践行艺术创作“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主义”理念的典型人物;“作为中国人物画创作中的里程碑人物,他的艺术创作是不可多得的教科书式教材。他一生的艺术创作为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增添了华彩乐章,其作品题材、内容都是当代中国美术界顶峰式的代表。”
郭线庐说,“刘文西应该是当代中国画坛的一面旗帜,是践行艺术创作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服务人民的标杆。”
刘文西是著名美术教育家,当代中国人物画大师,黄土画派创始人,第七、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文联委员,第四、第五、第六、第七次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顾问,陕西省文联原副主席,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当代画派联谊会主席,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7月7日13时50分,因病在西安去世,享年86岁。
刘文西是当代中国画坛开宗立派的人物,其绘画代表着中国画写实风格的发展方向,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61年来,他赴陕北采风创作100余次,足迹遍布26个县,结交了数百位农民朋友,画了上万张速写,创作出展现陕北风貌的精品力作。“可以说陕北成就了他,刘文西也塑造了陕北。”
连日来,设在西安美院美术馆的追思厅内,每天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四周挂满了先生生前的代表性巨幅作品《米脂婆姨》《苹果之乡》《陕北老农》《基石》《解放区的天》《唱支山歌》《黄土情》……,这些作品,是人民艺术家生前心系人民,一生用真情为人民作画的见证。几天来,上万名社会各界群众和西安美院师生来此,献花、鞠躬、敬献挽联,缅怀这位德艺双馨的画坛领军人物。
记者看到,各界名流的挽联挂满了追思厅二楼。有著名作家贾平凹手书的挽联“长空陨巨星 青史说大师”;有著名书法家钟明善撰写的“画坛痛失国手,黄土永驻刘公”;著名书法家雷珍民写下“深入生活呕心沥血首创黄土新画派,紧贴人民殚精竭虑竞写延安老情怀”,著名画家杨晓阳写下“艺术为人民巨匠初心不改六十年黄土情谊重;桃李满天下大师诲人不倦恩情深大作传后人”……挽联寄托着人们的哀思,字字句句传递着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文:文汇报驻陕记者韩 宏
图:韩 宏
编辑:韩 宏
责任编辑:叶志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