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申遗成功“可喜可贺”。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杨永兴教授告诉记者,我国东部滨海湿地,受人类活动干扰,曾一度破坏很严重。“申遗成功后,相信当地政府一定会积极做好后续的湿地保护工作。毕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就要接受国际组织的监督和检查。”
他说,对于公众而言,申遗成功也是一次很好的自然湿地保护宣传教育的机会。这告诉人们,保护湿地不仅仅是保护鸟类本身,而且对于全球生物多样性也有重要意义,对于发挥湿地的17种生态环境功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简而言之,盐城黄海湿地对很多种鸟类都是重要驿站,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这条迁徙线上,鸟类迁徙需要休息和补给。如果湿地面积减小、质量下降,或者不存在了,鸟类就可能无法生存下去。这不仅对中国是损失,对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也是莫大的损失。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淡水项目主任任文伟也表示,包括黄海湿地在内的中国东部滨海湿地保护面临很多挑战,比如围垦、过度捕捞、互花米草的入侵、污染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等。申遗虽然成功了,但这些威胁还将继续存在下去,如何处理好这些区域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一个重要命题。或许,未来,遗产地可以发展观(候)鸟、赏(麋)鹿、体验“赶海”文化等文旅产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此外,湿地保护不仅需要当地政府的努力,而且还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任文伟补充道,滨海湿地保护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么遥远。滨海湿地也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如风暴潮和台风等)的重要缓冲带。
两位专家都期盼着,未来,二期涉及到的辽宁、河北、山东等相关保护地也能申遗成功,扩大我国申遗成功的湿地类型,保护不同类型湿地的特殊生态功能,进一步提升我国湿地保护的科学价值。保护湿地资源,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是为世界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作贡献,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作者:本报记者 付鑫鑫 驻苏记者 叶志明
编辑:周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