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外,伶仃洋上,海天一色,700多年前,文天祥写下“零丁洋里叹零丁”这一悲壮的诗篇;而今,一条巨龙飞腾在碧波之上,“中国跨度”惊艳世界,粤港澳大湾区形成1小时交通生活圈。伶仃洋从此不再叹息。
这座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东连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门,是中国桥梁建设史上技术最为复杂、环保要求最高、建设标准最高的“超级工程”,也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去年10月24日正式通车运营。
“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国之重器的背后,是一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中国建设者队伍。孟凡超,这座世界级跨海通道的总设计师,是参与港珠澳大桥时间最长的设计者之一。2004年,他开始主持港珠澳大桥的可行性研究。15年间,他带领团队攻克多项世界级难关,他提出“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的“四化”设计施工理念保障了大桥的顺利完工。
“‘四化’为我国未来的超级跨海通道建设开辟了道路。”孟凡超激动地对记者说,从业30余载,港珠澳大桥是极致之作,但“巅峰”仍未到来。他的心中,还怀揣着更大的梦想。
【人物档案】孟凡超,1959年12月生,四川遂宁人,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他先后主持、组织、参加完成了20多座著名的国家级特大型桥梁的勘察设计,包括厦门海沧大桥、南京长江第三大桥、武汉阳逻长江大桥主桥、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浙江钱塘江嘉绍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深港西部通道深圳湾跨海大桥、马来西亚槟城第二跨海大桥等。
和孟凡超的采访约在办公室。他的办公室十分简约,进门的左手边,贴着四张地图,右手边的显眼位置,是一张精致的大桥相片——厦门海沧大桥,他首次成为设计总负责人的作品。
孟凡超首先做了自我介绍:“我父亲是山东临沂人,从家谱上看,我们是孟子的后代。而我出生在四川遂宁,童年玩耍的山林,是我最怀念的地方。”
寻找大桥登陆点和城市若即若离
孟凡超对遂宁的感情很深,一直牵挂家乡的发展。他担任了遂宁涪江六桥的总设计师,最近一段时间时常往返遂宁、北京两地,为大桥建设建言献策。
遂宁刻印在孟凡超脑海里的,还有母亲的教导。
1959年,孟凡超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我生在国家困难时期,随后又遇到了‘文革’。那时,生活不易,很多孩子在成长中没有明确的目标。但我的父母都是中学教师,对我的家庭教育相当重视。”孟凡超说。
“母亲从没责骂和打过我。”孟凡超回忆,“‘务必吃苦耐劳,切勿好逸恶劳’‘不计较得失,吃亏就是福’‘尊重他人’‘看准的事,用恒心去做’,母亲身体力行影响我,学做事先学做人。”
高中的尾巴,当孟凡超在广播里听到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时,他先是被震住,而后化作激动,“新的时期启幕,高考拯救了我们这一代人”。
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全国统招大学生,孟凡超走进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四年的大学生活,他拼命地学习,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在被称为“桥都”的重庆,各类桥梁让他开阔了眼界;让他收获最大的,还是当时大学里的那种氛围,老师、师兄们都在期盼国家复兴,营造出浓浓的报国情怀。
1982年,孟凡超毕业后被分配到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这是一家有着特大型桥梁设计传统的单位。从那时算起,30多年里,他手中的活没有断过,往往同时做两三个项目。“桥梁工程设计,是一个有别于其他土木工程专业设计的领域,是‘金字塔的塔尖’,需要长期的工程经历积累,需要对桥梁工程领域各分项工程的经验积累,涉及海量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当然,个人的感悟和胆识也是不可或缺的。”孟凡超说。
2003年,国务院正式批准粤港澳三地政府开展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接下来的一年,孟凡超带领团队承担了港珠澳大桥可行性研究。
他必须要回答的,是“为什么要建”的问题。“修建港珠澳大桥,提升综合国力,树立了基础建设高质量标杆,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同城化、一体化,是大湾区经济加速器、倍增器,未来也将成为独特旅游资源。”孟凡超强调,桥梁设计师必须会算经济账。
建桥最直接的目的还是推动经济发展。登陆点的选择,首先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登陆点的选择控制着跨海通道的走向和工程规模,大桥东侧登陆点当时已基本确定在香港大屿山公路,但西侧经历了反复讨论。
当时第一个选择是横琴岛,这有利于珠海的长期发展,意味着港珠澳大桥引桥要下穿澳门已建好的四座大桥,对澳门发展有影响,澳门不同意。
第二个选择是珠海情侣路,这一次,珠海反对。他们认为这是一条城市景观路,巨大的人流与车流,会影响珠海城市发展。
2004年的春节,孟凡超要求设计团队成员不能离开珠海,随时待命。大家都没有回家过年,就沿着伶仃洋西岸,一步一步去寻找最佳的登陆点,却总是无功而返。又一次,他们心情沮丧地从澳门返回珠海,就在要进入拱北关口时,孟凡超突然发现,在澳门关和珠海关之间,有一片开阔地带。
“登陆点应该和城市若即若离,拱北是绝佳的选择。”孟凡超用脚步去丈量,约有50多米的宽度,足以构成一个6车道的通道。如他所想,拱北登陆点,得到了港珠澳三地的一致认可。
厦门海沧大桥。图/东方IC
“四化”理念变“施工”为“制造”
这么一看,外界对“桥梁设计师”或许还是有些误解,他们可不仅仅是“画图纸”的人。桥梁设计,究竟是一份什么样的工作?
孟凡超表示,港珠澳大桥的前期工作中,设计团队需要综合考虑路线走向,桥位选择,桥跨布置,桥型方案,气象、水文、地质条件,技术工法,交通经济,环境评价,通航标准,航空限高,造价分析,收费方案,三地法律规范,三地口岸方案,建设管理等诸多方面,以此提出可行性报告。“在桥梁施工之前,设计师在脑子里就已经把桥给建起来了。”孟凡超说。
一般桥梁的可行性研究需要一到两年,港珠澳大桥由于建设条件复杂,可行性研究一做就是六年。
2006年,孟凡超带领团队完成了大桥三种总体设计方案,分别是全桥、全隧和桥岛隧组合方案。“其实,我们先后提出了几十种方案,争论很激烈。我们还是认为桥岛隧更加可行:因为珠江口上有一条世界级航道,必须保障绝对畅通;另外,大桥长达55公里,全桥的话只能选择斜拉桥或者悬索桥,那么桥就必须高,大桥所在海域靠近香港机场,出于安全考虑,桥不能修得太高;全隧方案存在较大的建设风险,建设及运营成本较高,对环境也有不利影响。”他说,最终港珠澳大桥选取了桥岛隧组合方案,靠近香港主航道的位置建海底隧道,用混凝土沉营连接两端的人工岛。大桥全路段呈S型,桥墩的轴线方向和水流的流向大致取平,既能缓解司机驾驶疲劳、又能减少桥墩阻水率,还能提升大桥景观效果。
孟凡超带领团队克服一个个难题,几乎同时,新难题又找到了他。
伶仃洋海域,正好是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环保专家强烈建议绕行。
“大桥绕行会让粤港澳三地‘1小时交通生活圈’的战略构想成为泡影,断然不可能。”孟凡超说,“环保也必须要考虑。古代,我国的桥梁一直坚守着环保理念。材料取自自然,用后回归自然,不存在建筑垃圾。现代,桥梁人有责任把环保理念继承发扬。”
“总设计师得是个明白人,从下到上,从头到尾,凡是重大技术问题,都要彻底解决。”孟凡超不断思考如何尽可能减少工程建设对白海豚的干扰,他在世界上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的“四化”建设理念——采用大型预制构件、大型施工装备、大型浮吊及施工船机;采用工厂化制造桥岛隧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大型预制构件;采用生产流水线的模式管理大型预制构件的制造施工;采用大型浮吊、船机按照搭积木的方式现场安装大型预制构件。
“过去,工程现场给人的传统感受是脏、乱、差,千军万马到现场去。而港珠澳大桥除了人工岛施工,其余时段海面上只有大型船舶和大型起吊设备,现场工人并不多,人全在车间里。”孟凡超说,实际上,港珠澳大桥是被“制造”出来的。
“海域内的白海豚的数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孟凡超说。
受益的不仅仅是白海豚。“四化”天衣无缝地解决了大桥在工程技术、环境保护、施工安全、建设管理等方面面临的四大挑战,大大减少了现场的作业时间、工作量和废物排放量,有利于施工安全与环境保护;同时,它让庞大的桥岛隧结构构件精度达到毫米级,堪比桥梁届的“瑞士表”,而工期却缩短了2年。
港珠澳大桥上的中国结
遇到“苦闷”时永不言退
港珠澳大桥让孟凡超收获了无数的赞誉,但他坦言,大桥建设过程中,设计师有时是个“苦闷”的角色。
“我们现在对桥梁设计师的尊重不够,‘按图施工’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自己的理念不被人理解,是我最失落的时刻。”孟凡超“看准的事,用恒心去做”。他坚信,创新必定会迎来质疑,“如果是大家都懂得的道理,那说出来也没什么价值”。
他引以为傲的“四化”理念,在刚推行时经受着各方的压力。“业内同行给我打出一连串的问号,说太超前,会有安全隐患。”孟凡超说,“我觉得,作为一个设计师,就应该思考,在通过我们努力能够得着,而非已掌握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建设一座桥,简单重复建设没有任何意义。我也不认可安全隐患的说法,现场作业人多才是隐患。而且,港珠澳大桥的难度也决定了我们必须创新。举例来说,风浪加上洋流的影响,每年的有效施工窗口期只有180天,工程拖得越久,对海洋的生态影响越大;高精度也要求现场对厚钢板只能用螺栓‘冷接’,用电焊‘热接’会变形。”他用结果证明了一切。
还有权威人士为寓意三地携手共进、永结同心的“中国结”桥塔“建议”:涂成红色。但孟凡超认为整座简约风格、现代风格的桥梁,红色的桥塔非常突兀,破坏美感和总体协调,因此顶住压力拒绝。“简约和大写意也可以是一种美,也可以成为独特文化与景观,桥梁和建筑行业现在有太多身穿‘奇装异服’的作品,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与桥梁结构与使用功能的本真相悖,我不喜欢。”孟凡超说。
最终,在所有重大技术问题上,孟凡超都守住了自己的理念。
工程的成功可以冲淡设计时的“苦闷”,但对于家庭的那份“苦闷”,孟凡超却只能无奈面对。
“我们第一次见面,他一直在说着行业的专业术语,说着自己实习中的一些事情。这样的话,却一下子打动了我。我自此坚信,‘他是干大事业的人’。”孟凡超的妻子欧阳华安说,“只是没想到,以后的路会如此艰难。”
对于家,孟凡超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他一年有四分之三的时间出差在外,他的妻子时常被认为是一位带着孩子的单身母亲。
从走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漫长的日子里,孟凡超已经“丢掉”了所有的业余爱好。他的生活里,只有桥。用“桥痴”形容他,名副其实。
有时候,他连命都不顾了。
2011年,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关键时刻,在长期“不让问题过夜”的透支状态下,孟凡超病倒了。起初,他只是腹痛。还坚持开会。会中,他的身体开始“打摆子”,撑不住了。为了不影响团队的工作状态,他只让行政部门的一位同事陪同前往珠海的医院,接着被推进了手术室。
“我以为是盲肠炎,就想着手术完过两天赶紧回去办公,所以谁都没说。没想到切出了‘不好的东西’。当手术结束,已是第二天凌晨。同事赶紧联系我的妻子,让她来看看。”孟凡超并不愿太多回忆这段经历。
“别干了,让其他人干呗。”妻子红着泪眼说。
这是远比工程技术艰辛的难关。进或退,孟凡超需要做出选择。“如果一个人没有追求、不能忘我,他做事就达不到那种高度和深度。”孟凡超再一次说出了母亲的教导“看准的事,用恒心去做”。他永不言退。短暂的休养时间,他远程指挥设计。没过多久,他就回到了工作岗位。
年近六十,又设计出港珠澳大桥这篇“奇迹之作”,有些人觉得,孟凡超或许会激流勇退,回归真正的“生活”。“希望丈夫能注意休息,多陪陪家人”也一直是欧阳华安最大的期盼。
可是孟凡超一刻也没有闲下来,他仍在努力拥抱梦想。
“设计师在建一座桥的时候,他需要考量自己的创新方法能不能在下一座桥梁中发挥作用。”现在,孟凡超的心中,就装着三座“桥”。
他告诉记者:“港珠澳大桥的高质量建成,为今后琼州海峡跨海通道、渤海湾跨海通道乃至台湾海峡跨海通道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从宏观上讲,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完全能够高质量建设超级跨海通道,但要安排充足的前期规划研究周期和经费,切忌搞短期突击。从现在开始研究,用‘四化’理念建这些跨海通道,是有把握的。”
“我时刻准备着听从召唤。”孟凡超说。
胶州湾跨海大桥。图/东方IC
>>>记者手记
留住“匠心”守望“桥梁强国”
在采访中,国家被孟凡超反复提及:“我们这一代人,与国家改革开放同呼吸共命运。我们为国家发展做出了贡献,国家的发展又成就了我们。”孟凡超说,只有奉献出最好的作品,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
但对孟凡超,这个追求极致的完美主义者而言,“最好”或许仍未到来。
孟凡超多次强调:“我国是‘桥梁大国’,还不是‘桥梁强国’。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否则会迷失方向。”
为什么?“单就港珠澳大桥而言,它达到了国际先进和领先水平。在桥岛隧集群跨海通道领域,我国也处于世界前列。但从行业总体水平上看,我们还有需要弥补的短板。”孟凡超认真思索,逐一解析,“体制机制”“规范体系”“全产业链”“施工装备”……他一共列出了13个要点。
其中的一点,他提醒记者务必加紧呼吁——推行业主、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领域的职业经理人机制。
“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经验看,让一个工人在一个岗位上干一件事,在覆盖面很小的领域里,他可以成为一个高级人才。”孟凡超说,“现在都是项目设计、施工、监理和管理等各类人才随着一个工程项目完成,一线的关键人才基本上或转岗、或升职,以求更好的发展。但这意味着,他们会把之前积累的经验教训一并带走,新项目又要花时间重新培养新人,新人‘交学费’后成长,离开……这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且与高质量发展相悖。因此,职业经理人机制尤为重要”。
“匠心”用什么来守护?除了升职离开之外,还有没有办法能让一线的工匠,在留下来的同时有获得感?孟凡超建议,尽快推行职业经理人机制,保障工匠们在尊严和待遇都得到提升的前提下,坚守历练成为“身经百战”的成熟人才。
孟凡超相信,未来的20年间,经过不断地改革创新,随着超级跨海战略通道的建设,我国桥梁界各个技术领域都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中生代”“新生代”的桥梁工匠们,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的需求融为一体,有望完成“成为‘桥梁强国’”的重大使命。
作者:赵征南
编辑:李伶
责任编辑:叶志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