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浙江图书馆、浙江师范大学合作编纂,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浙江未刊稿丛编》(第一辑)(以下简称:《丛编》),新书发布仪式暨浙学文献研讨座谈会昨天在浙江图书馆孤山馆舍召开。“《丛编》是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二期重要成果,是新时代加快浙学研究的基础性工程。”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祁德树表示,该项目旨在解决珍贵古籍看书难问题,同时完善名录保护制度,为社会各界后续多方面的研究利用夯实了珍贵的文献基础。
浙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中独具地域特色的重要一脉,浙籍先贤,以其文韬武略,谱写了辉煌灿烂的历史篇章,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使浙江地区文化和中华文化更为绚丽多彩,前人留下的著述浩如烟海,素为文献渊薮。“而且,历代乡贤都十分注重整理乡邦文献,比如清代嘉道年间临海宋世荦刊印《台州丛书》,同光间永康胡凤丹父子编修《金华丛书》和《续金华丛书》,民国间张寿镛编集四明历代乡贤著作162种,刊印《四明丛书》八集一千余卷,吴兴刘承幹编印《吴兴丛书》六十四种八百五十卷等等。” 浙江图书馆原馆长、《丛编》主编之一徐晓军介绍,新世纪以来,地方文献典籍的整理呈现出新的可喜局面,成绩斐然。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开始正式实施,经过几年的试点工作,浙江省制订了“十二五”期间以古籍普查、建设珍贵古籍分级保护体系、改善全省古籍存藏条件、构建古籍修复网络、文献整理等五个方面的古籍保护计划实施方案。其中文献整理以实施“未刊浙江文献影印工程”为主要内容。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浙江省已基本完成现存古籍调查,通过珍贵古籍名录评选基本建成珍贵古籍分级保护体系,通过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评选极大地改善了全省中小型古籍藏书单位的存藏条件,初步建成了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省级古籍修复中心-省级古籍修复站三级古籍修复网络。” 徐晓军介绍,在此基础上,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将工作重点转向“未刊文献”等整理项目。2017年,在前期文献调研基础上,浙江图书馆与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合作,以《两浙文丛》(浙江未刊古籍及稀见刻本整理研究)为题,申报“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并获批立项。经过项目组两年的努力,《丛编》(第一辑)正式出版。《丛编》主要收录浙江籍人士著作,以及外省人士有关浙学的撰述,全部为1950年后未曾刊印过的稿抄本及价值较高的孤罕印本。《丛编》共五辑,收录130余人著述约413部1870册。其中,第一辑共收录89人133篇书目,总计100册。
据悉,该《丛编》遵循国家和省级珍贵古籍优先入选原则,将第一批至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浙江图书馆藏未刊印过的稿抄本全部选入。同时,项目优先选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所收人物的其他著述,以方便学界研究,如祁彪佳的三种稿本《祁忠敏公稿五种》、《赡族约》不分卷、《赡族簿附赡村簿》。此外,项目对入选的残本则尽可能收集完整,除姚燮《复庄今乐府选》收集齐全影印出版外,晚清外交官、学者傅云龙的稿本《籑喜庐文初集》十八卷、《二集》十卷、《三集》四卷,浙江图书馆藏《初集》和《三集》,杭州图书馆藏《二集》,这次也完璧出版。
“近些年,有些‘热门’古籍,被各种丛书重复收入,反复影印,不仅造成了浪费,也让图书馆的书库不堪重负。与此同时,有些珍稀孤罕的‘冷门’古籍,深藏在图书馆、博物馆的书库之中,难睹真容。集中影印出版未刊稿,可以提高资源共享的效率,避免浪费。”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林世田表示,将那些未曾刊印过的、具有一定学术文化价值的古籍尽快影印出版,助力学术研究,促进文化传承,成为许多图书馆人和学者的共同心愿。古籍保护尤其是再生性保护,就是要把重要典籍化身千百,让典籍里的内容活起来。
来自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文化和旅游厅、国家图书馆、中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等部门,以及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研讨浙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成果与未来。
作者:刘海波
编辑:蒋萍
责任编辑:国内报道中心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