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这是什么?”“这是蚕丝纸啊?”“我也想试一下,一会儿你试完了,换我来,行么?”“行,马上啊。”星期日,来自杭州某小学的师生来到湖州桑基鱼塘开展研学体验活动,感受农业文化遗产的魅力。带队老师李凌娟表示:“这次‘传承对话未来,体验鱼桑文化’研学活动,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让同学们直观地了解农耕文化以及桑基鱼塘基地建设发展的情况,学会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被联合国授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周年之际,“桑基鱼塘系统活动月”在桑基鱼塘核心区南浔区和孚镇荻港古村拉开帷幕。湖州鱼桑文化研学院在荻港渔庄揭牌成立,还举办了养蚕技术讲座、研学课程研讨会,吸引了众多游客及师生代表参加。“活动月是一次新的探索和尝试,希望进一步加强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利用。”和孚镇党委书记沈增赟介绍,整个活动将持续至6月1日,期间将举办桑叶桑果采摘比赛、蚬壳路闯迷宫、旗袍秀、亲子儿童节、摄影大赛等系列活动,让更多人感受到千年“鱼桑文化”的内涵。
“倚港结村落,荻苇满溪生”“绿桑成荫,鱼塘连片”,这是南太湖桑基鱼塘系统优美农业景观的真实写照。荻港的桑基鱼塘文化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荻港人说,养鱼文化得以千年传承,全靠桑基鱼塘这一古人智慧的结晶。在荻港村里,存有1007亩桑地鱼塘,是中国传统桑基鱼塘系统最集中、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区域。桑基鱼塘通过“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这样循环利用的生态模式,取得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保护这一片桑基鱼塘实属不易。”和孚镇人大主席杨建中介绍,二十世纪初,由于乡村工业发展、土地承包等因素,桑基鱼塘缺乏保护,使得“桑地、塘埂坍塌,桑树老化,缺枝严重,鱼塘埂低”。但老祖宗的宝贵“遗产”,怎么能弃之不顾?荻港及时补救,对桑基鱼塘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性修复,令桑基鱼塘恢复了绿桑成荫、鱼塘连片的自然风貌,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2018年4月19日,在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主办的第五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国际论坛上,湖州桑基鱼塘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这个活动还真的很特别,我以为只是简单的春游,没想到还能学到这么多书本里面学不到的知识。”来自杭州的张李晏小朋友说,以前只知道怎么养蚕宝宝,现在知道了养鱼和养蚕还能互补,笔记本上已经密密麻麻记了好几页了。“桑基鱼塘作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本身就有很大的魅力。孩子们在这里研学,能够切身了解到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孩子家长张先生说,这种研学活动,除了可以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内涵,也能够让孩子在实践中成长,让孩子们对乡村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近年来,桑基鱼塘已逐渐成为湖州乡村生态旅游的重要品牌,目前已成立农业文化遗产院士专家工作站、农业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文化长廊、科普馆、百桑园、蚬壳路修缮等一批新项目已建成投用。“去年4月成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来,湖州市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利用,多方参与、惠益共享’的原则,将保护开发工作与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农民创业创新融为一体,有力推进了桑基鱼塘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湖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领导表示,要把先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保护好,特别要传承发展好这种循环利用、零排放的生态模式,希望能把这份远古农耕智慧传给子孙后代,让不同地域的人一起分享,让不同的文化相互学习、交流,携手续写更加精彩的生态故事。
作者:刘海波
编辑:蒋萍
责任编辑:国内报道中心审核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