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谷苗
矗立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心位置的蒙特利尔塔,正被巨型吊车和各式工程设施包围着。尚未安装完成的外墙玻璃与早已斑驳的墙面,让这座城市地标建筑更添几分沧桑。即使世界最高级别的体操比赛正在相连的体育场内火热进行,塔身的翻新修缮工程仍在大规模地同步进行。与此同时,位于塔顶的观光层照常向游客开放,一场名为《始于1976》的蒙特利尔奥运会40周年纪念展从去年6月展出至今。
对于蒙特利尔,1976年奥运会就如同这造型奇特的世界第一斜塔,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一直是尴尬的存在。举办那场盛会带来的荣光无可否认,但因耗资巨大、工程延期、繁重债务被当作奥运办赛的反面教材,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时至今日仍未完全消散。
“我们希望通过展览和参观,让不曾经历那届盛会的年轻人了解这座城市为奥运会所做的一切,也为经历过的人们提供一个重温历史的机会。”奥林匹克公园主席兼总经理米歇尔·拉布雷克表示,“这段记忆本应拥有光明的一天,比如就像现在。”距离1976年奥运会已过去41年,那段被称为“奥运陷阱”的尴尬历史,是否真能如拉布雷克所说,开始被蒙特利尔人原谅?
有人耿耿于怀,有人乐观释然
在几乎所有关于奥运“白象”的讨论中,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总会被不厌其烦地提起。“迟到”11年才竣工的主体育场,标新立异却有设计缺陷的可伸缩屋顶,超过预算数倍的支出,长达30年的债务偿还期……无不沦为奥运史上的“笑柄”。作为东道主,蒙特利尔人在为期两周的奥运会结束后,迅速陷入失落和愤怒之中。一边是骤然降温的关注度,一边是摆在眼前的政府丑闻、庞然无用的体育场馆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衰落。更令他们不解的是,因为举办奥运会欠下沉重债务,不少纳税人成了“受害者”,不得不被征收2%的烟草税以偿还奥运债。
“我并未经历那届奥运会,却从拿到第一份薪水开始就在为它还债。”出生于1978年的工程师利亚姆,道出了很多蒙特利尔人内心的不满。尽管有关奥运会的债务已于2006年全部结清,但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当地居民对此耿耿于怀。甚至有人在被问及这一问题时,给出了“仇恨”“摧毁”“如同一场宿醉”等颇为沉重的答案。
不过也有人转变了观念,选择乐观释然。“我依然记得那段围绕奥运会和场馆建设引发的争议,所有人都因成本不断超支而愤怒。”69岁的席琳·艾丽自1968年起就生活在这里,如今,她一有时间就独自来奥林匹克公园和对面的植物园走走。“我知道自己也为此付出了代价。但它就在那里,你又能做什么?至少,我们还在使用它。”
66岁的利左特与妻子坐在奥林匹克公园的长椅上,看着一众年轻人“秀”着滑板技能。“尽管我们也不满意高额的成本,尤其是被征收烟草税时内心的确不太好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渐渐将这些忘记。”对于奥运会,利左特直言自己也曾爱恨交加。“但现在,我们更多的是为之骄傲。”
拒绝夷为平地,启动翻新运营
不论对于“奥运陷阱”释怀与否,蒙特利尔人至少已就一个问题达成共识———在近年来关于是否应将这片奥运“遗产”夷为平地的调查中,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都选择了保留。
做出如此选择,一方面是出于现实考虑,相比每年100万美元的维护开支,拆除这些庞然大物的花费同样不菲。有研究显示,对体育场实施爆破需要8亿美元巨资。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当地人承认对1976年奥运会多少抱有几分怀旧之情,蒙特利尔也的确因此提升了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既然拒绝拆除,如何更充分地利用“遗产”,成为蒙特利尔最重要的城市发展议题之一。昔日的自行车馆已作为自然生态馆使用多年,每天都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到这片乐园,探访神奇的生物世界。主体育场在承接国内外赛事的同时,也是大型演唱会的主要阵地。而位于蒙特利尔塔底层的体育中心,提供完备的体育器材和丰富课程,成了市民的健身圣地。根据官方统计,自2012年以来,奥林匹克公园每个夏天都举办上百项活动,包括棒球和足球比赛、极限运动节、户外音乐会等。公园在2015年吸引的游客人数,比2011年翻了一倍有余。
投入1亿加元进行翻新改造的蒙特利尔塔,是奥林匹克公园提升利用效率、聚集更多人气的重头戏。完工后,这座城市地标建筑还将迎来一家银行集团的入驻,让奥林匹克公园首次拥有企业租户。“随着未来逾千名员工来此办公,奥林匹克公园及周边有望吸引更多投资。”奥林匹克公园公关代表埃西米尼表示,“当抨击奥运‘白象’的文章不断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其实也有一些积极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本报蒙特利尔10月9日专电)
裂痕,光之来处
■本报特派记者 谷苗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之来处。”作为建城375周年庆典的一部分,蒙特利尔人用以此为名的展览和街头醒目的巨幅墙画,来纪念他们心中的偶像、诗人兼民谣歌手莱昂纳德·科恩。而在位于城市东北部的奥林匹克公园,三位曾经遭遇人生裂痕的体操女将,正在世界瞩目的舞台上绽放闪闪亮光。
女子全能决赛依旧是美国队的“地盘”。只是这一次,皇冠归属于一张稍显陌生的亚洲面孔,她有一个很美国的名字———摩根·赫德。
今年16岁的赫德,其实出生于中国广西。两岁前,她被福利院收养,相比其他孩子,幸福有些遥远。但命运有不可思议的反转,一个来自美国的家庭将她收养,一年后,她在体操房里找到了属于自 己的快乐。起初,体操垫上的时光只与快乐有关。可很快,小赫德就展现出过人的体操天赋。业余比赛连连跳级,13岁就达到精英级运动员水平,在青少年比赛中收获连串佳绩后,她于今年正式以成年选手的身份代表美国队参赛。
不过,在众星云集的美国女队,拿一个世锦赛参赛席位并非易事。年初低迷的状态和伤病的困扰,更是让赫德不被看好。但这个倔强的小个子女孩不愿放过任何机会,在拜尔斯等几位名将退出后,她在世锦赛选拔赛中力压其他队友,惊喜搭上了前往蒙特利尔的末班车。
即便已经站上世锦赛的比赛台,预赛排名第六的赫德,依然只被视为队友史密斯身边的绿叶。直到史密斯决赛前意外伤退,成为美国队独苗的赫德才被推到了聚光灯下。戴着那略显另类的黑框眼镜,在四个单项中尽情表演,不算完美却足够稳定,首次参加世锦赛的“菜鸟”就这样惊艳世界。“一切太疯狂。能入选队伍并获得金牌是最幸福的事,对我而言这意味着全世界。”领奖台上,戴着牙套的赫德笑得纯粹而灿烂。那道曾经的人生裂痕,早已洒满阳光。
为赫德挂上金牌的颁奖嘉宾,正是体操传奇纳迪亚·科马内奇。41年前,同样是在蒙特利尔奥林匹克体育公园,年仅14岁的她如仙女般翻飞于高低杠间,以一套完美无瑕的动作赢得奥运金牌,也将世界体操历史改写———收获世界体操史上第一个满分10分。
从那刻起,罗马尼亚“体操女皇”展开了辉煌的职业生涯,但出众的美貌与才能也为她招来了魔爪。科马内奇在28岁那年冒着生命危险成为“叛逃者”。此后她辗转美国、加拿大,直到遇见现在的老公巴特·康纳尔,噩梦般的时光才在爱的呵护中画上句号。“1976年奥运会是职业巅峰,也是人生的分界线。回忆过往,我依然愿意想起那些美好片段,依然充满了感恩。”以体操世锦赛代言人的身份重回蒙特利尔,回到梦开始的地方,已经年过半百的科马内奇化着精致妆容,依旧优雅动人。在她身上,早已看不到那段不堪岁月留下的痕迹,唯有历经风雨之后的成熟乐观。人生本就没有满分,只要自己不被击垮,美好或许就在下一个转角。
同样将人生裂缝亲手缝合的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丘索维金娜。以42岁高龄再度亮相世锦赛跳马决赛,这位妈妈级老将享受着不逊东道主选手的欢呼与掌声,也仍能展现出不俗的竞技状态。第五名的成绩,她似乎并没有太过在意。毕竟,当她在1991年世锦赛上收获首个世界冠军时,如今身边的对手大多还未出生。
“对体操的热爱,是我来这里的全部原因。”九年前,丘索维金娜为给身患 白血病的儿子筹集医疗费毅然复出,一句“你未痊愈,我不敢老”感动了世界。如今,儿子已基本痊愈,她也不必再为生计打拼,一份纯粹的热爱足够为她赢得全世界的敬意。“过去的经历让我更加坚强,在通往未来的路上给我更多力量。”
属于丘索维金娜的体操传奇,还在继续。
(本报蒙特利尔10月9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