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工作之余也爱好体育,看着学生们打篮球也会跃跃欲试。袁婧摄
人物小传
王洋,1968年出生,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校长、上海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所首任所长。从教27年,任曹杨二中校长近10年,坚持用“文理相通,人文引领”的教育思想引领学校发展,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学校教育质量逐年提升。自2008年起长期担任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曾先后获得“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等称号。
■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对上海所有高中校长而言,今年首次开考的新高考都像是一块“试金石”:考试招生制度在变,上海率先试点,校长们的办学理念跟得上吗,成效又如何?
新学期开学不久,记者来到曹杨二中采访。阳光明媚的午后,校长王洋饶有兴致地和几位高二男生一起在操场上打篮球。
王洋刚刚送走一届毕业生,这届接受上海新高考改革检验的学生,获得感明显增强:通过高考被国际名校和国内985大学录取的比例超过四成,比上年整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在王洋看来,“不管学生家境如何,只要够努力,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可以进入好的大学、接受好的教育。”熟悉他的人知道,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他倡导、推动各项教育教学改革的原点。
“要想办法给这样的孩子一个好出路”
2008年出任曹杨二中校长时,王洋39岁,是当时沪上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校长中最年轻的一位。
曹杨二中是一所怎样的学校?今天不少学生和家长会说,它很有“国际范儿”。从最早打响“牌子”的德语理工实验班(DSD项目),到在全国享有知名度的意大利语、荷兰语理工实验班,再到这学期即将开设的希伯来语理工实验班……参加国内高考,按照公办标准收费,如此多语种的国际理工课程,是曹杨二中办学实践中的一抹亮色。不过,九年前布局“国际教育”时,王洋则是另一番考虑。与追求“高大上”的教育资源相反,当时他想的更多的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工薪子弟群体,以及寒门学子。
“虽然挂着名校的牌子,可曹杨二中的底色是一所工人新村子弟学校;虽然身处国际化大都市,但很多学生的父母都是工薪阶层。”王洋还是一线教师时,时常骑着自行车去家访。
2001年的一次家访,他发现,一户学生家庭总共14平方米的单元房竟住着六口人,于是心头一紧:要想办法给这样的孩子一个好的出路。
王洋曾在江苏一所农村学校当过老师,打心底里对寒门学子有一种关照。来上海教书后,他对上海学生做过一番“比较优势”研究。思前想后,王洋决心走一步棋:探索国际理工教育,助工薪子弟登上国际舞台。一方面,他希望把增强国际视野作为上海孩子的核心竞争力来打磨;另一方面,他要开辟一条可操作的路径,让普通工薪家庭孩子也能承担得起接受优质国际课程教育的费用。
“一说接受国际教育,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要花大钱,其实不然。”在王洋看来,国际化教育不等于英美式教育。相比于英美,欧洲大陆的国际课程也很值得借鉴,而且费用低廉,在多数工薪阶层承受范围之内。因为比较独特,相对而言工作机会也多。”
不让老实人吃亏,尤其不让他们吃暗亏
王洋告诉记者,在探索国际理工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始终不忘培养学生的一颗中国心。故此,在曹杨二中,和理工教育平分秋色的是博雅教育。“文理相通、人文引领”是王洋一贯坚持的教育思想。
在他的直接倡导下,学校曾携手全国十所知名中学,成立“博雅网络书院”。此外,学校还邀请多位人文社科领域知名学者开设论坛讲座……过去几年,曹杨二中的博雅教育一度享誉沪上。在复旦大学“博雅杯”等国内名校的特殊类型招生中,曹杨二中入围学生的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身为校长,王洋清楚,一所高中要办出特色,教师最为关键。全校所有教师,只要是为了教育教学的需要,无论谁提出进一步深造的申请,王洋二话不说,一律批准。
有时候,王洋很硬气。在教师管理上,这位学校的掌门人希望通过制度设计,不让老实人吃亏,尤其不让他们吃暗亏。比如,校内搞教师高级职称评聘,王洋主动“削”了自己的权力,坚持搞“一人一票制”。学校组成十余人的评审委员会,申报高级职称的老师在述评结束后,评委会成员集体投票,第一时间公布结果。“一位老师的教学表现到底如何,比起校长的一双眼睛,肯定是学校里十几双老师的眼睛看得更真切。”
没有私念和私心,一心一意投身学校发展,这是很多一线教师最佩服王洋的地方。
心理先断奶,才能成为一个站立着的人
眼下,王洋正酝酿着要和新一届学生的家长见面、谈心。“我们办学,要对得起学生的今天,更要对得起学生的明天。”王洋的理想是,办一所让学生有强烈获得感的学校。而要实现这一点,离不开家校合作。
显然,王洋意有所指。在他看来,现在很多家长,太过在乎孩子的学业表现,却忽视了更重要的方面———孩子心智的成熟和人格的完善。尤其是当下,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飞快。有时候,一有点“风吹草动”,家长、老师都会失去定力,焦虑不已,进而把焦虑传递给孩子。
“搞教育工作的人,要坚守底线和本心。”几乎每一年新开学,王洋都要提醒新高一学生的家长,培养孩子切勿太“近视”,而要仔细想想,你的孩子十年后会在哪里。
为了让学生尽快独立成长,王洋大胆地倡导:“能离家的就离家上大学吧。”有的家长不放心孩子到外地上大学,王洋直接告诉家长,现在有高铁,3小时到合肥,5小时到武汉,那里有好的大学、好的机会,孩子为啥不去?!
在王洋看来,离家远一点不仅是为了上一所好大学,更为了脱离父母无意中越撑越大的保护伞,“只有心理先断奶,才能成为一个站立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