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底,黄浦江两岸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将全线贯通,前昨两天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上海市委二次全会谈到了未来“零断点”的黄浦江岸,“从杨浦到徐汇,上海市民可以跑半马了!”
市委全会不是第一次说到半程马拉松,这项潮流运动在申城的风靡被视作城市精神的一种投射。本次会议检视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半年成绩,从经济到民生,各类指标全都好于预期———在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马拉松式长跑中,率先摈弃简单追求GDP增速和经济规模的上海,如今感受到了先发优势。
提质增效,优化产业结构
今年上半年,上海经济可以用三个“稳”字概括。全市生产总值保持平稳增长,预计好于年初提出的6.5%的全年预期目标;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新增就业岗位34.2万个,完成全年任务的68.5%;物价总体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9%,涨幅比去年同期降低1.2个百分点。
与这组数字相比,上海经济的结构、质量和效益呈现出更多可圈可点的亮色。
比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70%以上。“就业,是衡量经济的重要指标。上海的就业数据可以印证结构调整的效果。”市委委员、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委书记、局长赵祝平介绍,三产对劳动力有非常强大的吸纳力,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目前,上海就业岗位总量持续增长,其中三产就业占比持续上升。
工业明显回升让很多委员倍感欣慰。上半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7.5%以上,达到六年以来的同期最高,同比提高12.2个百分点。市委委员、市经济信息化委书记陆晓春感慨:“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来之不易。”
全市需求结构出现积极变化,消费增长加快,投资平稳增长,其中,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4%,明显快于去年同期、快于全社会投资,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上海的经济活力在增强。
与此同时,上海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上半年PM2.5平均浓度为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2.2%;预计上半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6%左右,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城镇居民———令上海市民有了实打实的获得感。
全会指出,上半年上海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好于预期”。多名市委委员表示,这一结果正是全市上下克难前行的结果:自从率先摈弃“唯GDP”发展导向,上海连年减少经济增长对投资、房地产业、重化工业、加工型劳动密集产业的依赖,坚持发展质量、效益和结构优化导向,“不受环境复杂变化所惑,不为各种风险挑战所惧”,终于取得了先发优势。
深化改革,提升管理智慧
稳中求进仍然是今后上海发展的总基调。全会要求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用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办法继续优化结构、扩大有效供给,进一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总在朋友圈刷屏的“共享单车”和“生鲜电商”成为全会现场的改革创新话题。市委委员,市政府副秘书长,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杭迎伟举出一个政府视角的创新案例:一家新创办的生鲜电商想在浦东新区注册,按照原有的政府管理体系拿不到“准生证”,“超市有超市相关的审批,餐厅有餐厅相关的审批,可它介于两者之间,还有熟食加工的业态。现在的解决办法是:多个职能部门合作,改革审批方式,为企业发出了执照。”如今,那家企业已成“网红”,浦东新区的审批制度改革也在全市复制推广。杭迎伟说,互联网时代层出不穷的混合业态考验着政府的管理智慧,浦东新区作为自贸试验区、科创中心建设两大国家战略的主战场,应把这些年形成的改革思想、制度创新进行有效集成并深度推进,从而激发市场活力。
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市委委员,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金东寒提供了学者视角的创新思考: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是大家的共识,针对科技创新的种种关节上海出台了很多新制度,比如鼓励科技成果产业化。他坦言,大学里“纸变钱”的难度一向很大,以前上海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不超过10%;但政策激励正在起效,研究人才“唯论文”的考核导向正在发生变化,现在,大家的意识都在转变,科研成果转化率一年比一年有起色,这是上海今后持续用力的方向之一。
补齐短板,留足创新空间
提质增效不独是经济话题。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的“质”“效”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自动同步”,是大多数人对于上海理所当然的期待。
这几年,上海市委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补短板”,开展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中小河道综合整治、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整治等等,以探索破解城市管理痼疾顽症的好做法、新机制。
补齐短板,为城市发展留足了空间。比如今年以来加速推进的“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上半年全市基本完成第三批22个市级地块整治,全市拆除违法建筑6662万平方米。初步估计,此举为上海腾出约10万亩土地。有市委委员分析,10万亩土地如有一半用于绿化、水系,一半用于建设,那么,“空间全出来了”。
“五违四必”战役中,城乡结合区域和郊区贡献卓著,比如宝山区的目标是全年拆除违法建筑“突破1000万,冲刺1300万”平方米。中心城区则不以量取胜,市委委员,黄浦区委副书记、区长杲云谈道:“我们拆除违章是一平方米一平方米进行的,虽然面积小,但每拆一处都要让老百姓受益,要借拆违改善百姓基本生活。老旧小区的拆违通常和居民居室的安置改造相结合,像是改善厨房、卫生间等。”
补短板实践提升着上海的城市治理能力。全会讨论中,很多委员认为,眼下“上海不缺勇气和智慧,缺少合力”,而补短板遭遇的种种“硬骨头”,迫使各方摸索市区协同、条块结合、多方共治的工作方法,探索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路径。
还江于民,厚植城市文化
创新社会治理,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医疗是民生,公共生活也是民生,而本次市委全会对于市民的公共生活着墨之多令人不由击掌。
黄浦江两岸的“还江于民”原则在会上被反复强调:确保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今年底全线贯通,兑现对市民百姓的承诺;要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第一,安全为先;要在啃硬骨头、齐心协力打通滨江公共空间断点上下功夫;要在方便市民百姓健身休憩观光上用心使力,加快完善市民百姓必须的基本服务设施;在严格保护历史建筑上紧盯不放,严而又严保护好。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下半年黄浦江45公里岸线全线贯通之后,将由各区自行邀请市民参加活动,希望“尽量做得草根一点”。
事实上,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的贯通,也给沿线各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市委委员、杨浦区委书记李跃旗说:“杨浦是上海的老工业基地,滨江沿线有大量工业遗址,整体开发的过程中保留了66栋工业遗存,我们将在妥善保护的基础上植入新元素。今后,杨浦滨江还会形成工业博览带、滨江创新带。”
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文化环境的打造,已成为上海各区的共识———上海发展到今天已经不缺高楼大厦,公共绿地、文化环境才是稀缺品。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今年将有一批重大文化体育设施和生态设施的规划建设将拉开帷幕,当前已有十多个项目在推进,它们将与沪上既有的文化体育设施构成上海文化体育事业的四梁八柱。下半年,上海历史博物馆、国际乒联博物馆将如期建成;徐家汇体育公园、上音歌剧院项目加快推进;世博文化公园、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程十发美术馆力争尽早开工。此外,浦东专业足球场有望规划在张江地区,源深体育场则有机会被改造成专业篮球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