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 张庆波
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那些携手走过的路、一起铸就的精彩永远镌刻在我们的记忆中。回顾来路、眺望前程,我们携手同行,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梦想从脚下汇合延伸
再过几个月,一条钢筋水泥织造的“梦幻丝带”将在伶仃洋海域轻舞飞扬。
从内地到香港,从香港到内地,就像从城市的一边到另一边,特别是粤港澳的人们,开始沉浸在这种“同城”的乐趣中——昔日的想象成真,两地的血脉相连在全新的时空图景上实体呈现。
港珠澳大桥,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世界最长的钢结构大桥、拥有世界最长海底隧道的大桥,正是构筑这时空图景的重要一环。
基于合作不断加强的过去、正在深化的现在、继续提升的未来而催生的港珠澳大桥,既是密切合作的地理坐标和物理样本,也恰是衡量、体现内地与香港合作再攀高峰的标尺和标杆。
从共同组建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到共同成立三地政府联合工作委员会,紧密沟通一以贯之。面对三地法律法规、工程标准各异,友好协商一以贯之。“进度服从质量”“就高不就低”,共识达成,精彩纷至沓来。
作为首个连接粤港澳三地及由三地“共建共管”的跨境运输基建项目,港珠澳大桥在极险、极复杂、极具挑战性的施工环境和要求下,创造出“海底穿针”多项工程奇迹,打造出世界唯一深埋隧道,填补了多个“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
因加深合作而成的跨境基建项目,还有广深港高铁。一个例子饶有意味。高铁内地段和香港段由跨境隧道连接,高铁内地段项目隧道为“单管隧道”设计,而高铁香港段按香港消防条例规定,南向和北向两线必须采用“双管隧道”设计。
如何接驳?两地的工程团队坐在了一起。头脑碰撞、智慧交响,经过多次分析研判、多次技术会议和专家评审,一个“双管变单管”的连接器构想成形,跨境隧道以一端双管、一端单管自然转换、无缝接驳的方式一体建造,高铁香港段自此汇入国家2万多公里的高铁网。
相距2200公里的北京与香港在基建项目上的合作同样多姿多彩。
“可以用‘情投意合’来形容。”京港地铁总经理邵信明如是感慨。4号线、14号线、16号线,北京的地下世界里,一条条融合北京元素、香港特色、国际标准的地铁线尽显现代气质、艺术气息和人文关怀。
在深港陆路口岸,人们更是深切体会着畅行在两地之间的便利,用匆匆步履、滚滚车轮为20年来的演进作证。
1997年深圳口岸年出入境人次仅有6100万,2016年增长至2.39亿人次;1997年出入境交通运输工具仅有380万辆(架、艘),2016年增长至1580万(架、艘);原来通关可能要排队一天,现在只需5分钟,跨境学童自助通关快时只需要3秒。
繁荣在相互成就中延续
说起2003年3月10日的一则新闻,很多香港居民仍然记忆犹新。当香港无线电视台播报出威尔斯亲王医院有7名医生、4名护士出现发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消息时,谁也不会想到一场灾难性的疫病正在凌厉袭来。
1755人感染、296人死亡,非典的冲击波瞬间将香港拉入恐慌中,平时喧闹的中环成了“倒着走都不用担心碰到人”的光景,而香港的失业率急速攀升至8.7%。
“假如特区有困难,例如在医疗物资及防护器材的供应等需要内地协助的话,中央一定会全力支援”,同样紧缺抗疫医药物资的内地伸出了援手,其后“个人游”开放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签署了。救急与救困、输血与造血,陷入极度困难的香港经济短时间内硬是被拉了上来。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香港立时行动起来,震后不到30分钟,香港红十字会拨出50万元人民币驰援灾区;不到8小时,特区政府向立法机关申请紧急拨款3亿港元赈灾。95%的香港居民捐款,援建资金累计达百亿港元,亲赴灾区的义工达2000人次,8年再造、山河重整,今日挺立着的汶川,倾注了多少香港同胞之情!
一系列的互助行动和举措共御天灾、消弭困顿,两地的合作热情持续升温、合作机制不断升级。
2004年10月至2015年11月,CEPA的10个补充协议、2个子协议陆续签订。
“CEPA大大加强了香港与内地的货物和服务贸易关系,大大促进了两地贸易及投资便利化,共商共赢,互惠互利,前所未有的服务贸易自由化让两地的开放与合作达至新高度。”香港特区政府工业贸易署署长甄美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评价。
因为CEPA,内地对香港开放了153个服务贸易部门,占全部服务贸易部门的96%;因为CEPA,香港十家律师事务所得以在内地以合伙方式联营;香港的医疗服务提供商在内地设立26家医疗机构;因为CEPA,港产片不再受配额限制,香港方面可以控股合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港资旅行社可以独资运营。
政策沟通,贸易畅通,合作由点及面、由线成片,两地在深度互通互融中书写着20年来携手走向繁荣发展的魅力篇章。
2017年6月9日,香港恒生指数再度突破2.6万点。中环某证券公司,坐在电脑前的资深股票经纪人刘先生轻松怡然。“1998年我就来了香港,历经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在最困难的时候都没有动摇过信心。香港的经济有底气,内地的经济够蓬勃,向好的趋势不会变。”
翻阅经济的“晴雨表”,从香港金融市场20年来的变迁之路上找寻发展的足迹,更能清晰、直观地感受两地合作之力度。
20年,港股市值由3.2万亿元增至28万亿元,增长近8倍;上市公司数目由619家增至2000多家,增长近3.3倍;在港上市的中资企业由83家增至1013家,占全港上市公司总数50.4%、港股市值的63.7%。
2014年11月,沪港通开通;2015年7月,香港与内地基金互认;2016年12月,深港通开通;2017年5月,债券通获批。
“炒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对记者说,“我们常说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但20年前香港只是一个区域性的金融中心”;“一国两制”成为“香港金融业过去和未来繁荣发展的基石”。
共创美好明天
落马洲,河套地区,一块87公顷的土地沉默了20年。2017年1月3日,时任香港特区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宣布:已与深圳市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一个香港史上最大的创科平台开始构建。
2017年6月1日,香港科技大学内地事务主任施天艺博士在朋友圈里兴奋地分享了一则消息:北京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牵头成立的“京港大学联盟”将在一年内成立。“缘,妙不可言;看,机遇无限。”他给自己发的消息点了个赞。
2012年6月28日,《香港与内地高等学校关于进一步深化交流与合作的意向书》签署,“万人交流计划”启动。仅香港科技大学每年就有500多名师生获此扶持到内地60多所高校进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文化考察和社会服务。“我来了,我看到,我感受着进步的中国和中国教育。”参与过此项目的香港大学医学院陈天恩博士说道。
香港宣基中学学生设计的“太空养蚕”实验随“天宫二号”飞天;16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6所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中心在香港设立;每个香港的中小学生都会得到至少一次资助到内地交流的机会;570所学校与内地学校结为“姊妹”;每年近4000名青年由特区政府组织到内地就业实习,700多名公务员赴内地培训……
人在互动,物在互通。当看到香港市场95%的活猪、100%的活牛、100%的河鲜、90%的蔬菜、70%以上的面粉和100%的天然气、99.9%的石油气都是由内地供应这样的数字时,人们不难理解两地合作关系的既是繁荣大计,也是生活必需。
从1997年到2016年,内地赴港旅游人次从236万暴增至4277.8万,占整体访港旅客的76%;而2016香港往内地的游客总数达8106万人次,达到了内地入境市场的59%。
特区政府在内地设有5个办事处、11个联络处,内地在香港开办4000多家中资企业,每年在香港注册的婚姻中超过30%为香港与内地的跨境婚姻,两地法院相互认可和执行婚姻家庭民事案件判决的安排;互为最大的外来投资者和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之一,香港是内地的首选海外上市地,内地是香港的最大货物供应地、最大出口市场……
政府、社团、民间频密互动,经济、社会、民生协同发展,香港与内地关系从未像今天如此紧密,早已从割不断的血缘、地缘共同体,深化为全方位的相互支撑与依存。
近日,谈及香港与深圳的关系,候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说“譬如兄弟”;香港工商总会首席会长江达可带着650人从贵州考察回来后,深感“大有可为”;在最近的某次论坛上,福建省副省长李德金对闽港合作评价:“举足轻重”。京港、沪港、鲁港、龙港……发生在两地之间的互动每天都在进行。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又来了,实力超群、优势集群打破瓶颈、打开格局,在领跑中开始了新的征程。
一路向前!内地与香港,合作仍在继续。
2017年5月12日,一个关于香港认缴亚投行7651股股本的议案在香港特区立法会获审议通过。6月13日,特区政府正式宣布:香港已成为亚投行新的一员。
2017年5月15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破格”作专题发言:“最国际化的城市”“一个十分好的伙伴”“超级联系人”,一系列词汇的背后是对香港优势和定位的清醒认知,是为“国家所需”发挥“香港所长”的信心和期待。
一起走出去!在巴基斯坦真纳光伏产业园、印度中央邦东西横贯公路,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昆波码头、东非吉布提港,内地与香港,已经携手,在向全球不断扩展着的合作版图上烙下越来越多的印记。
“同心创前路,掌握新机遇”,是林郑月娥去年在担任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期间,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选定的口号。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路上,内地香港同心同行,将一起共创、共襄这新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