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赤水市金钗石斛,是与雪莲、人参、冬虫夏草等名贵中药材齐名的“仙草”。图为上海援建项目———赤水市金钗石斛花喜获丰收
▲上海文化援藏干部帮助日喀则江孜县筹办编排《江孜印迹》大型实景剧,提升了当地旅游产业能级。
▲莎车现代农业示范园是上海援疆重要产业项目,解决了该县发展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的集中育苗问题。图为智能温室中花卉长势喜人。
▲结合当地独有的自然资源,上海对口支援投入36772万元支持新疆喀什四县旅游景区建设,已成功创建泽普金湖杨5A景区和叶城宗朗灵泉、巴楚红海湾等一批南疆重要旅游景点。图为泽普金湖杨国家森林公园内荷塘和胡杨相映成趣,游人仿若置身仙境。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自然条件恶劣,上海援青干部根据当地气候、植被特点,积极探索实施具有高原特色的蔬菜温棚项目。
▲上海援疆团队提供技术力量帮助莎车巴旦姆、泽普红枣、叶城核桃等特色林果业改种提质,逐步形成产业规模。图为村民在晾晒红枣。
▲上海援建人员在云南独龙江乡开展整乡推进、整组帮扶项目。图为孔当村村民告别破旧的木板房,入住新修建的安居房,并发展起特色旅游产业。
▲上海在云南文山州丘北县援建产业发展扶持项目———天星新发寨黄菊花产业,让当地群众增加了收入。
巴楚留香瓜、泽普红枣、叶城核桃、莎车巴旦木等新疆特色农产品,这几年在内地市场已小有名气,上海对口支援在喀什四县坚持产业带动当地发展,帮助贫困地区逐步提升自身“造血”机能。这已成为上海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的核心理念。
上海结对帮扶中西部7个省市19个地州市的69个县市区,坚持“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为要”的工作方针,通过产业合作、商务协作、人才支持、社会事业援建、新农村建设等,全力助推对口支援地区打好脱贫攻坚战。5年来,累计投入财政援助资金超过150亿元,实施项目近3500个,援助力度全国领先。
作为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为一体的经济欠发达省份,云南省的脱贫压力不小。1996年,中央确定上海和云南开展对口帮扶合作,20年间一大批上海对口帮扶项目在云南省扶贫开发中发挥了先行先试、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了由单一的进村入户、解决温饱向整乡规划、整村推进、片区开发全面发展。近几年,文山、红河、普洱、西双版纳、保山等地陆续建起多个“光明石斛产业园”,依托光明食品集团所属光明石斛生物科技公司的技术力量,带动铁皮石斛产业发展,既提高了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又增加了贫困群众的土地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劳务性收入。
2013年,上海启动对口帮扶贵州遵义。援黔干部聚焦乌蒙山和武陵山两山片区9个贫困县(市),坚持开发式扶贫,助推遵义市习水、正安、务川和道真等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完成“减贫摘帽”,并通过实施200多个各类援助项目,协助16万当地贫困人口脱贫。短短3年多时间,建起了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遵义分区,联合利华、瑞华集团、红星美凯龙等一批知名企业项目纷纷落户遵义。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大气含氧量是上海的60%,年均降水量仅有400至700毫米,年均气温更是低至摄氏零下4度……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并没有让上海援青干部“望而生畏”,他们根据受援地的地域、植被、气候等特点,积极探索实施包括养殖基地、蔬菜温棚等一大批高原特色农牧业扶持项目,有效提升了当地农牧民的增收能力。
去年8月,一部名为《江孜印迹》的实景剧从海拔4020米的西藏日喀则江孜达玛舞台“火”到了上海世博中心红厅。这部由上海援藏团队倾力打造的“海拔最高的生态实景剧”,不仅让参与演出的上百位农牧民每月多了3000元的收入,更让古城江孜的百姓从原先“靠天吃饭”顺利过渡到“靠旅游吃饭”,江孜县也从“交通过境地”逐渐发展为“旅游目的地”。
结合对口地区的资源禀赋,放大、提升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规模和发展能级,由单纯的资金“输血”到扶植当地产业发展的“造血”,助力精准脱贫,对口支援中逐渐摸索出来的“上海经验”已初显成效。
撰文/本报记者王星供图/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上海援疆指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