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首席记者樊丽萍 记者姜澎) 记者昨天从上海师范大学获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新发布的2015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学生财经素养测评结果显示,在这项全球15个国家(地区)约4.8万名15岁学生参加的测试中,中国四省市(北京、上海、江苏和广州)学生的平均分为566分,排名第一,超出OECD十国平均值(489分)77分。
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朱小虎介绍,根据PISA2015的界定,学生财经素养是“一种关于财经概念和风险的知识和理解力,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解力的技能、动机和信心,以便在广泛的财经背景中做出有效决策,提高个人和社会经济利益,参与经济生活”。
朱小虎说,这实际上包含了两个部分:一是财经素养的知识技能特征,二是财经素养的社会功能。事实上,PISA2015将学生的财经素养视为学生在各种情境下解决财经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特征。
在上海,人们对PISA测试并不陌生。上海曾作为一个地区独立参加了PISA2009和PISA2012的调查,并连续取得三个主要学科排名第一的成绩,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上海基础教育也因此成为各国研究和学习的典型案例。
为什么中国学生能够在财经素养测试中取得如此优秀的成绩呢? 对此,朱小虎解释说,中国学生在基础学科领域的表现,是在财经素养测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原因。比如,中国学生在数学学科上表现优异,而学生在解决一些财经问题时,可能会用到一些诸如简单运算、百分比等数学知识和技能;而在阅读金融单据、分辨金融术语时也需要用到一些阅读技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数学、阅读等基础学科为学生提供了解决财经问题的基本技能。
另外,中国学生的数学习题中,诸如购物消费、利息计算、货币兑换等基本财经问题常作为应用题的背景出现,而思政、史地以及语文课中,亦涵盖了宏观经济、税收、财政等内容。也就是说,虽然中国学校尚未开设独立的财经课程,但是通过目前的学科教育,无形中也提升着学生的财经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