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党员代表以定向活动的形式重访革命遗址(2016年6月16日摄) 刘颖摄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希望上海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有新作为。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在这座有着光荣历史的大都市,党的建设基础不断夯实,创新探索永不止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引领各项事业前进的核心力量,党建则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强调,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在基层,必须始终夯实基层基础。上海全市基层党建工作要不断适应新形势、新变化,解决新问题。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创新实践,不断探索具有超大城市特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路。切实做到组织有活力、党员起作用、群众得实惠。
区域党建:“同心圆”圈出共治大格局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一字之差的距离,体现出上海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共治格局。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如同“同心圆”,党的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圆心”,聚集了资源、搭建了平台,再借助社会组织的专业化力量,社区多元共治有了新活力。
“首先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徐汇区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黄琴说,区域化党建能够把原来没法聚拢的优势资源拉在一起,共同为社区居民谋福利。
上海南站隶属徐汇区漕河泾街道,汇集了铁路、高架、地铁、长途客运等交通功能,黑车、黑旅馆、黑中介等现象一度相当严重。为解决南站地区治理难题,漕河泾街道、南站管委办依托区域化大党建格局,充分利用街道行政党组、党建促进会等平台,积极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治理,东荡小区降噪工程,正南小区、罗城小区居民自治整治群租,金牛小区门禁改造抑制地下小旅馆等难题逐一破解。
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街道是个大厂、高校、园区集聚的地方。在区域化大党建的格局下,不相隶属单位之间的藩篱和阻隔被打破,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江川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文辉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党工委与区域单位共同建立了“双清单、双认领”制度,推出“服务”和“需求”两张清单,2016年有96个项目实现了双向合作,2017年的合作项目预计达到110个。同时,大家一起做实“双报告、双报到”机制,把社区邻里中心等作为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认领公益岗位的新平台,也邀请驻区单位在区域联席会议上作履行社会责任的年度报告。
在上海的社会治理实践中,党建是引领社会治理创新贯穿始终的一根“红线”。“‘红线’理念表现在几个方面:党建‘红线’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底线,保证基层创新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党建‘红线’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准线,党建体系为社区治理提供发展基准和框架,党组织体系成为基层治理的支撑结构和内在骨架;党建‘红线’是基层治理的资源供给线,基层党组织提供社区公共权威,发挥资源汇聚和协调治理行为的重要功能。”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彭勃说。
区域化党建,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服务。《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上海市静安区党建服务中心开出的“五星锋汇”4月活动预告和服务菜单中看到,从党课到公益活动,从诵读大赛到交友沙龙,从展览到电影……区内各街道、社区的党建服务中心开出的“清单”里,活动数目近50种。党建“沉”到居民生活中,拉近了与居民的距离。
居民也从区域化大党建的平台上收获了更多展示自己、获得成就感的机会。夏馨是中国商飞客服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一名“新上海人”。她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加入大飞机事业后,成为一名专职团干部,工作上常和闵行区的党建工作打交道。
一次研讨会上,主持人征集大家的特长,参与社区服务。夏馨讲出自己做志愿者音乐老师的心愿。“两天后,吴泾社区的邻里中心就邀请我去社区教授音乐课程”。在邻里中心的工作室、教室中,夏馨看到了自己的“学生”,有刚刚入学的幼童,也有古稀之年的爷爷奶奶……居民抱着对音乐的兴趣而来,夏馨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讲授乐理、舞台表演……
除了音乐课,区域化党建带来的“红色经典诵读”比赛、走进中小学介绍大飞机的研制过程和航空知识等活动,也让夏馨和同事们感到“自己的特长有了用武之地,自己的‘八小时之外’更有价值”。
基层党建: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大上海”不断打磨接地气的党建“小站点”,党建与党员群众的距离不断拉近,基层党建服务的脉搏跳动愈发有力。
近年来,上海党建服务持续向基层延伸。截至2016年底,上海已建立居村党建服务站和建在楼组、宅基地等工作、生活单元的党建服务点3700余个。这样的党建阵地,为党员在基层切实服务居民群众提供了平台。
上汽集团退休职工孙海龙是一位30年前入党的“老党员”,也是奉贤区海湾镇世茂小区的“人气党员”。去年8月起,奉贤区在宅基、楼道、街面等区域建起“党建微家”,孙海龙就被推选为小区67号楼道的“微家掌门人”。
如何擦亮“党员”这张名片,为楼道里的新上海人、外籍人士、土生土长的奉贤人做好服务?孙海龙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印成小卡片发给楼道里的每户居民,并组建楼道“党建微家”家委会。重新布置了楼道底楼近40平方米的公共区域,亮出党旗,开辟议事角,号召楼道内的6名党员每人作出一句承诺并上墙公示,主动接受小区居民的监督。
“‘党建微家’就像我们的党旗一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我们居民聚在了一起。”孙海龙说道,党员在身边,让“有困难找党员”成为居民“下意识”的习惯。
艾冬红是上海市闵行区华漕镇美邻苑小区的一名党小组长。她把自己比作党委、政府联系居民群众的“神经末梢”、沟通服务居民群众的“超导体”,专注于在社区中解决矛盾、解决问题。
在小区“五违整治”的工作中,艾冬红甘做“老舅妈”,挨家挨户上门做群众工作。“白天做邻居小方的思想工作,晚上去老谢家解释政策。”对于小区的“刺头”居民,艾冬红还把他们吸引到团队中,引导他们打开心扉、解开心结。
艾冬红把自己当成一名“勤务兵”。在居民区党总支的牵头下,用党建将各类资源和力量牢牢凝聚在一起。把文艺节目送进敬老院、消防中队等联建单位,把收藏沙龙开进涉外小区,外籍友人面对独具中华特色的收藏展品竖起大拇指直说“Good!”
如今,这样“有温度”的党建服务站点在上海遍地开花。嘉定区通过推动政治学习进宅基、组织生活进家门,“就近”“就便”开设党员学习“微课堂”,让党员不出居村、不出楼组、不出宅基就能参加学习和活动;在杨浦区,居民区党总支把服务站作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主阵地,部分服务站开设“小符号大品牌”项目,对党员参与组织生活、参与公益活动、缴纳党费等情况进行管理。
“星罗棋布、星星之火”,正是上海基层党建的大趋势。“零距离、嵌入式、接地气”的居村党建服务站点日益成为基层党建的第一线阵地,成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根据地,也越来越成为上海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一抹亮色。
国企党建:行稳致远“定盘星”
上海是国资国企重镇。2016年,上海国企交上了一份好于预期的成绩单:实现营业收入3万余亿元、利润总额约3000亿元。这份成绩单的背后,离不开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这一制度优势的支撑。
截至去年年底,上海市国资委系统共有各级基层党组织1.4万个、20.1万名党员,分别占全市党组织和党员总量的14.5%、10%。党的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上海贯彻中央要求,将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定盘星”、“压舱石”,融入国企发展的每个环节,确保国企改革健康推进、行稳致远。
2015年,上海久事集团完成公司制改革,巴士集团等直属企业修订公司章程,专门增加了“党组织的设立和活动”章节。上海机场集团、化工院等在公司章程中明确了党组织的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工作任务等。这也意味着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已明确。目前,上海国资系统40余家市管企业正按照不同要求,结合实际,将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公司章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加强国企党的建设,上海国企抓党建、强党建的氛围更加浓厚。
“任何企业都必须有自己的精神核心。党建工作是国企独特的政治优势和传家宝。”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戌源说,近年来,上港集团完善公司治理,不仅将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公司章程,还在企业制度建设中明确了对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事项决策的范围。
目前,上海市管国有企业普遍建立了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层三个议事规则相互配套的工作机制。46家市管企业、150家区管企业明确把党组织研究讨论作为董事会、经理层决策重大问题的前置程序,确保党组织有效参与重大决策。
“党委会在企业重大问题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久事集团党委工作部主任江涛说,对企业的发展战略、改革方案、年度预决算等,公司党委会先行讨论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去年,久事集团党委首次制定党建工作年度重点任务分解表,通过年度工作会议、党员代表大会等形式,与企业年度工作同步谋划。
2015年,上海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领导人员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有关规定。上海电气集团把文件相关内容,分别修订到公务用车、业务招待费、差旅费用、通讯费用等4项企业管理制度中,使文件内容纳入制度体系,进入操作流程,有效确保文件执行的刚性。
上海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公共服务类国企,企业党委均通过党建联建等方式,履行国企的社会职责。比如,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是地铁建设和运营的责任主体。集团创新党建联建模式,地铁线路修到哪儿,党建联建就延伸到哪儿。目前,上海300多座地铁运营车站都与所在街道开展共建活动。党员担任车站周边环境整治志愿者,为文明环境创建出一把力。
浦东机场毗邻祝桥镇。机场闲置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周边环境整治等成了上海机场集团和祝桥镇政府共同的管理难点。公司党委与镇政府联系,通过开展中心组联组学习等方式,梳理可以共同解决的问题和合作点,优化浦东机场“空港社区”等,在春节等重要节庆时期开展“候机楼—社区”的联合志愿行动。
“两新”党建:因地制宜见活力
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往往是最具活力的社会领域,也是党建的新领域和新空间。在上海,以“支部建在楼上、党建落到实处”为标志,“两新”组织党建不断创新完善,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两新”组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两新”党建能级的提升推动着“两新”组织发展壮大。据上海市委组织部介绍,上海以园区党建延伸党建工作的宽度,以楼宇党建提升党建工作的高度,以社会组织党建挖掘党建工作的深度,想方设法让“两新”组织党建网络变得强韧。
截至今年2月底,上海正常运营的实体性非公企业有10.4万家建立了党组织,正常运营的社会组织有8000多家建立了党组织。沪上“两新”组织党组织覆盖率连年提升。
徐汇区虹梅街道辖区内有企业2440多家,非公有制企业约占65%,从业人员近20万人,大部分集中在漕河泾开发区。开发区把公共活动空间、企业员工活动空间、区域内公益性机构和园区商业配套等资源盘活,建立“500米”园区党建服务圈。现在,园区已有10个兼具园区党建服务、企业服务和白领服务“三位一体”功能的公共空间。
漕河泾开发区还有O2O园区服务平台,吸纳着园区内外的各类资源。白领和企业可以通过园区党群网、App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在线上进行服务项目的个性化定制、在线预约、即时交互,随后再转入线下互动。企业和白领之间互动最多的话题莫过于公益。开发区通过“文化+公益”、“体育+公益”的跨界合作,引导党员和白领参与公益活动和社区服务,形成了“社区伙伴计划”、园区午间“公益论坛”等品牌项目。
杨浦区则尝试将“党建引领”与“创业引领”混搭。比如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党总支建立BIM建筑规划设计共享平台和党建工作微平台,既分享行业资源,也扶助众多小微企业建立联合党支部。
过去单一身份的创业导师,如今升级为“党建+创业”导师。上海济辰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张维勇,既是同济科技园联合党支部书记导师,也是创新创业导师。他不仅在推动园区联合党支部建设上发挥着积极作用,还牵头成立同济大学学生科技创业者联盟,设立创业互助基金,扶助小微企业。现在,杨浦区共有33位“党建+创业”导师,带动136家小微企业发展。
共治格局中,社会组织的力量不容小觑。上海市社会工作党委、市社会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就落实上海市委“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成效所作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基层干部和居民对社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充分认同,对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成效总体满意。
“两新”组织党组织书记是党建的骨干成员。上海重视对他们的能力培育和队伍建设,党组织书记队伍培训被列入市、区两级党校培训计划;有的区建立起党组织书记与机关干部“双向挂职”制度;有的区建立了党组织书记体检制度、学习考察制度等关爱机制。
“两新”组织正成为上海重要的“人才池”。上海不断发掘社会组织领军人物,帮助他们深度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市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中,52%的发起人由党员担任,36%的非党员发起人成为“党建之友”。已有78名社会组织骨干担任市和区的“两代表一委员”。
同时,全市70%的社会组织实行党组织书记和负责人“双肩挑”。市有关部门在全国组织干部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等举办了15期书记培训班,培训社会组织党组织书记2000多人次。
近年来,在不断加强基层党建的同时,上海坚决按照中央要求,以永远在路上的恒心韧劲紧抓全面从严治党。2015年起,上海在全国率先试点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行为,取得不俗成效,如今已开始逐步向全国推广。
上海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廖国勋说,上海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忠诚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推进标本兼治,强化监督执纪问责,驰而不息纠正“四风”,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维护好党内政治生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